内容摘要: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 导语设计 教学艺术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说出的《咏白海棠》诗句。我想用它来形容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是再确切不过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常“借得梅花一缕魂”,来锤炼导入的语言,诱导学生进入五彩纷呈的知识殿堂。具体做法如下:
一 借温故,引出新知
这是指在引入新课时,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困难,老师组织引导他们用学过的旧知识来提升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减少他们在课堂上的困惑与挫折,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如《归去来兮辞》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是否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的社会?(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更深入地了解他的隐士情怀。
又如《春》这一课导语,我先将《春》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又把学生已学过的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描绘春的诗句自然地引入到导语中,让学生在一种近似复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亲近感,并且将旧知(二首诗)和新知(《春》)以及学生的“知春而不会写春”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激发了探究文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去学习新知。
二 借设疑,启发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地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去思考、分析,通过纵横联想,比较对照,从而获得新知。
如《孔乙己》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先生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里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旧社会摧残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33篇白话小说中,他的好友孙伏园曾问他最喜欢哪一篇,鲁迅回答是《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神工鬼斧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
又如教学《拿来主义》,我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对待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是一概接受,还是全盘否定,还是采取慎重分析的态度?
这两则导语我都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巧妙设疑,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如朱熹所言:“读者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此方是长进。”
三 借解题,明确重点
即透过标题,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分析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式,帮助学生领会题意,从而能较快较准的抓住中心,抓住文章的脉络。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我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标题:从题目“从……到……”的结构,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文,还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重点,应该是介绍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跟作者一起感受书籍演变的过程。这样的导入,简洁自然,紧扣文本,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四 借故事,增添趣味
即在导入新课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一则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故事,可以牵动学生的思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故事导人法的最大功能就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并理解文章。
如:《石钟山记》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上新课之前先听我讲苏东坡改诗的故事。话说苏东坡曾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看到一首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看了之后很奇怪,明月怎么会在枝头上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枝头照,黄狗卧花荫”。后来苏东坡被贬到黄浦,一天外出散步,听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鸟?”身边的人答道:“明月鸟。”又走不远,看见一丛花的花里有几条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蠕动,又问道:“这是什么?”身边的人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这才醒悟过来,知道自己孤陋寡闻,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个故事除了苏东坡这个人物以外,与文章没多大关系,但它作为《石钟山记》的导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是故事本身新奇有趣;二是故事的语言精炼,短小精悍,易懂易记;三是学生从文学大师的尴尬中领悟到了凡事要注重实际,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而这个正是新课的题旨所在。
五 借情境,引发共鸣
即是在导入课文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氛围中。魏书生说:“情感活动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以情激情,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散文,语言质朴,饱含深情。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课前让学生欣赏歌曲《父亲》(《咱爸咱妈》的主题曲),正当学生沉浸在对父母的爱的感激中时,我说:“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成长,父母一天天地老去,皱纹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地从父母头上冒出来,他们的腰也不再挺拔。母爱伟大,父爱也一样伟大,深沉。同学们也一定被你们的父母的深爱感动过,朱自清也曾被父爱所深深感动,作者是怎样被感动的?又是怎样表达的?请同学们先看课文,再讨论。”
很快学生的感情凝聚到深厚的父爱中,在感情和理智上产生共鸣。接着课堂进入了热烈而高效的大讨论中,更为主要的是,学生们整节课都处在兴奋的学习状态中,整节课也处在高效率之中。
六 借诗文,激发兴趣
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表现力强,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会使我们的课堂流光溢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由诗文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
比如在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笔者先课前布置大家回忆、查找、搜索描写秋的名句,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成果,然后笔者顺势导入新课: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在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有人彻夜难眠,目之所及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在秋夜中,张继品到的是“客愁”。有人陶醉于胜春朝的秋景,大声吟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秋日里,刘禹锡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歌。那么,在多彩的秋季里,毛泽东读到的又是什么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这一导语设计正是基于从学生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回忆有关诗词来感受秋天的魅力,激发了对秋的文化探究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新层次的意义建构。
古人云:“教亦多术。”导语设计远不止以上几种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切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语,能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应精心备课,巧借各种方法锤炼导语,打造精彩诱人的课堂。一经拿出,就犹如朵朵洁白的梨花,柔美可人;又如凌寒绽放的梅花,暗香浮动,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知识花丛中寻找、倘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