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轻负担,高质量”高喊的这些年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也像其他教师一样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寻找一条适合自己、适合本班学生的道路,力求让“轻负担,高质量”真正落到实处。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工作来具体阐述一下。
一 预习方法,丰富多样
课前预习是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能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利用拼音学习生字词、通过朗读课文解决课后的问题。预习工作做的好,将大大节省课堂内的时间,使师生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重难点词句、思想内容的分析以及朗读的指导。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不同的文体,设计一些不同的预习方法。如:状物类、写景类的文章,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学懂的内容用图画来表达;游记类的文章,以“我当小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景点作一一介绍,并说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同时,要求学生记下通过预习“我自己读懂了”的最精彩部分,用“小问号”的形式记下在预习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记下的同时,要求学生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多问,多实践,多用现代化手段是我教给学生的最基本方法。通过这些手段解决“小问号”,既可以培养学生解疑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经过这样的预习,课文的处理也就进行了一半。
二 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经指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最终要落实到学校,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存在“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等思想陈旧、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这种低效益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精辟的提问常常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为自己加重负担,吃透教材,明确重、难点,在课堂中将提问选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让每一个提问都有价值”成了我课堂上提问的宗旨。
第一,在重点内容上提问。所谓重点内容是指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黄山奇石》一课的重点是2-5自然段,了解黄山奇石的样子。因此,我设计的问题是:黄山的奇石,叫得出名字的有( )、( ) ( )、( )、( )、( )、( )等等。而那些叫不出名字的( )的岩石,正等着我们去给它们起名字呢!完成填空后,鼓励学生质疑:这么多的奇石,课文具体介绍了哪些奇石?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些奇石的?通过口头填空,加深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知;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理解课文的难点上来。
第二,在情节的“空白处”设问。文章的空白处就像深藏于灌木丛中的花朵,扒开杂草,显露花朵,让人阵阵惊喜。如《丑小鸭》一文中有一句:“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能找吃的。”看似简单,却可以挖出很多内容。我的问题是:1、树林里,除了小鸟和猎狗,还有哪些动物也会来欺负丑小鸭呢?2、晚上出来找东西吃的丑小鸭,又会有哪些遭遇呢?这些答案都不是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的,通过学生的想象思维,将这句话充实,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丑小鸭离家出走后的悲惨经历,是无幸福可言的。
三 作业设计,以人为本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布置作业时,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会出现学能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作业起不到课堂延伸、巩固知识的作用。因此作业设计要有差异性,起到培优补差的作用。例如:学完《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布置的作业是复习生字词,背诵课文,预习新课。学困生应以掌握生字词为主,再熟读课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分几次背诵全文。学能生字词掌握后,再背诵课文,读课外书收集一些有关夏天的词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跳一跳”地去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
回顾自己所走的“轻负担,高质量”探究之路,我真切地感受到“减负高效”在语文教学中的内涵,它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量,更不是以此为借口来降低学习标准,而是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利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不断地快乐成长,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