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文言文教学中六个具体的实例,阐释了从方言角度解释文言文中一些较难词语的方法,展现方言释义法对解读文言文词语具有化难为易的功用,探讨如何有效地丰富和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词语 教学 方言释义
所谓方言觅义法,就是从方言中寻找解释文言文词语的方法,即文言文词语教学与活的方言口语相结合的方法。之所以提出这种教学方法,是因为文言文的许多词语还存现于活的口语中。
活的口语化石为解释一些文言文词语提供了有利的参照点,借着这些参照点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如《木兰诗》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句中的“爷”注释为“父亲”。从今天“爷”的意义看,学生很不理解,“爷”怎么为“父亲”呢?一般情况下,老师会让学生死记着,南北朝称父为爷。其实解释为何称“父为爷”?就可以从方言角度。今河南方言称父之兄为大爷,而父之兄与父亲是平辈的,这与称父之父为爷,出现了差辈。但略加分析就知道,若称父为爷,那么自然称父之兄为大爷了。南北朝之后,称父为爷发生了演变,而称父之兄为大爷却存留了下来。故“大爷”当是南北朝称“父为爷”的活化石,这样借助学生熟悉的母语来解释,就易于掌握了。用活口语解释文言文词语的方法,既解决了一些深奥难懂的文言文词语,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活的口语状况。文言文是今天活口语的源头,各地方言都有一些词语直接传承于文言文,用于日常的交际中,被当地人看做又土又俗的词语,这些词语也许正是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已消失的词语,这就需要我们把它们挖掘出来,为文言文教学服务。
下面就以河南省鹿邑县玄武镇方言为语料,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二册(中华书局,2004年)教材为蓝本(以下所摘录的6个句子及注释,不再标明页码),运用方言觅义法解读几个文言文词语。
1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晋灵公不君》注:饮,使……喝,也就是给……喝。
学习这句话时,学生问“饮”为何读yin,怎么又是“赵盾喝”?解答这个问题,就可运用方言释义法。玄武方言“饮”有两个读音:一个读[in44],作“喝”讲,动词。这个用法已消失,只保留在词语“一饮子”中,一下子所喝的液体日一饮子,如“我渴嘞嘴里冒沫,到家就着桶喝了一饮子。”另一个读[in31],作“使……喝”义,后常跟羊、牛、马等动物。如:
(1)饮羊去,羊该门上拴着嘞。
(2)今儿牛还没饮嘞,你去饮牛去。
例(1)和(2)中的“饮”都是“使……喝”义。虽然“羊或牛”语法上是“饮”涉及的对象,但语义上却是动词“饮”的发出者。这正是使动句的特点,句中“饮”具有“使……喝”义。故今玄武方言所说的“饮羊或牛”与《左传》中出现的“饮赵盾酒”是同一个用法。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口语用例,就解释了文中的“饮”。
2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注:草具,粗恶的饮食。具,馔具,饮食的东西。
对于“草具”,学生问既然为“粗恶的饮食”,为何“具”又解释为“馔具,饮食的东西”呢?对于“具”,学生经常是一头雾水。解释“具”,不妨从它早期的形体说起。具,甲骨文为双手持鼎(古为做饭之具)之形,以双手举鼎会意为准备饭食义。“具”的“准备饭食”义在普通话中已消亡,但还保留于方言。玄武方言称为喜丧事做饭之厨师日具长。如:
(3)搁到今儿哎,请好具长曼?
(4)他是个好具长,谁家有事儿都是找他。
例(3)和(4)中的“具长”就是对为喜丧事做饭之人的称谓,“具”为准备饭食,“长”是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的尊称。通过方言释义,学生就掌握了“具”的准备饭食义,这样也解释了文中的“具”。而“草”为何是“粗恶”呢?据《太平御览》卷四零五人事部宾客篇载:《例女传》曰:‘孟尝君食客三千,厨有三列。上客食肉,中客食鱼,下客食菜。”’404冯谖当时为下客,他所吃的应为菜。《说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也。”23可见冯谖所食的菜与肉鱼相比,确为粗劣之饭食。故“草具”被解释为“粗恶的饮食”就不难理解了。
3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注:爨,炊,烧火做饭。
现代汉语里,“爨”已很少使用,学生对此字较为陌生,好像有“源”无“流”。其实“爨”就存活于方言中。玄武方言谓做饭时往灶内添加柴火的动作日爨,读[tshuan53]。如:
(5)锅底下嘞火都灭了,快点,爨点柴火。
(6)火烧出来啦,赶紧往锅底里爨爨。
例(5)和(6)中的“爨”皆为以手送柴义。以手送柴与“爨”的形体所包含之义相一致。《说文·爨部》:“爨,齐谓之炊。爨臼象持甑,门为灶口,升推林内火。”60许慎从字形上解释了“爨”:上部为双手持甑,甑为古炊具;中间的一为灶门;下部为双手推柴于火上。可见“爨”的本义为手送柴于灶中,玄武方言“爨”用的正是本义。通过方言释义,学生就极易掌握“爨”义了。
4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注:豚,小猪。
学习这句话时,学生问“肉”指鸡豚狗彘之肉,其中“豚”和“彘”都指猪,这不是重复吗?回答这一问题,也可从方言角度。玄武方言称雌性的幼猪日豚子,又延伸到对阉割过或未阉割但还未生育过的雌猪的称谓上。如:
(7)这豚子都磔阉割大半年啦,长嘞还是慢。
(8)该会上,我买个豚子,留母猪嘞。
例(7)中的“豚子”虽然已生长了大半年,因生长过慢,故以“豚子”呼之。例(8)中的“豚子”是对刚买来的小猪的称谓。玄武方言“豚”倾向于称谓雌性幼猪,也称阉割过或未经阉割但还未生育的雌猪;“豚”常以复音词“豚子”的形式出现。这样看来文中“豚”指小猪,而“彘”指大猪,两者相对举。
5 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注:抟(tuan),指振翅拍击。
学习这句话时,学生对“抟”这个动词没有概念,对于这个问题,亦可从方言人手。玄武方言“抟”,读[thuan53],有两个意义:一是幼小之物长势过慢。如“这猪抟哩,都大半年啦,才几十斤。”二是用玉米粉、高粱面等杂粮混合后,两手使混合物旋转以成圆形。又小孩把泥巴置于双手间旋转成圆形亦为抟。如:
(9)搁手里再抟抟,抟圆它。
(10)你看你一个手脏嘞,抟泥弹子抟一晌午。
例(9)和(10)中的“抟”皆为把某物放入双手间旋转以成圆形义,在旋转过程中手还经常伴随有拍打之动作。通过方言释义,就知道“抟”的基本义为旋转。这样文中“抟”为“大鹏振翅拍击以旋转而飞翔”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6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北冥有鱼》注:二虫,指蜩与学鸠(依俞樾说,见《诸子评议》)。
注释中“蜩”指蝉,“学鸠”指鸟,怎么为“二虫”呢?学生经常疑惑。对于这一点,仍可从方言人手。我们知道《水浒传》里称老虎为大虫。古代的一切动物统称为虫,这一称谓还存留于玄武方言。如:
(11)别逮小小虫,逮着,你都摆治死啦。
(12)你看树上那几个虫蚁儿,咋撵都撵不走。
例(11)中的“小小虫”是对麻雀的称谓。例(12)中的“虫蚁儿”是对整个鸟类的称谓。今玄武方言对动物的称谓包含“虫”字的还有:麻雀日小小虫儿,啄木鸟日梆梆虫儿,蛇日长虫,鸟类的总名为虫蚁子。这些语言的活化石再现了古代把一切动物称“虫”的现象,消除了学生的疑惑。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大致可总结出方言觅义法的基本做法。首先确定文言文中某个词语是方言中的本字。其次搜罗其基本用法,即其在活口语中的状况。最后用活的口语解释文言文词语,以达到阐释的目的。通过方言觅义法,我们就梳理了文言文的一些词语和方言的关系。这样既能显现出古今语言的传承,又能对比出古今语言差异;既能防止认识的片面化,又能树立起语言发展观。虽然有些义项在文言文和活的口语中不尽相同,但它们是从同一源流中演变下来的,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可以看到其渊源关系。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教学,不再感到文言文深不可测,更不必刻意地去记忆。实践证明,方言觅义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