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30

[ 狄新华 文选 ]   

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 狄新华

  内容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策略,既减轻了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压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正越来越普遍的被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本文试图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几种误区现象的阐述,进行分析,寻找对策,从而使更多的语文教学同行能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误区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很多实践证明它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很多一线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时会流于形式或走过场,甚至造成表面热闹,实质毫无意义的假象。因此,如何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的研究还是有十分必要的。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
  
  一 分组随意,成员搭配不科学
  
  【现象】现在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对于某一个问题教师要求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最常见的是前后两张座位四个学生一组展开讨论、学习。课堂立刻活跃起来,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的小组讨论非常热烈,而有的小组却冷冷清清。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分组随意的结果。
  【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的集体力理论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和紧张,同学间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Slavinl983。Blaneyt,1977),这种情感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中,成员间的互相依赖,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笔者认为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同一课堂内的小组如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小组之间的竞争就会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如果教师不注意分组,让学习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的话,就根本起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甚至对这部分学生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这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更表现在学习品质的培养上。
  【对策】小组合作学习的常用分组基本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差异组合式(2)前后组合式(3)家庭靠近组合式(4)自由组合式。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最好的分组方式是第一种“差异组合式”,不过为了使课堂教学不显得混乱,就要求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在安排学生的座位上多动动脑子,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把班内的学生搭配成若干小组并能保证一个学习小组坐在相对集中的地方。这样才能既保证小组间的平衡又能保证课堂教学不显得混乱。
  
  二 运用随意,有盲目滥用的现象
  
  【现象】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合作学习”成了做时髦的时尚词语。许多教师都用。公开课上不管什么情况,开始就是合作讨论,不管时机是否恰当都要尝试着用,好象只有讨论一下才热闹,只有合作一下才叫新课程,才叫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任务过于简单,根本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二、任务过于高深,小组合作学习也解决不了。
  【分析】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用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伙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间在彼此最近发展区内合作,会表现比单独活动更高级的行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这一理论基础论证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同时也向每个试图运用这种教学策略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让学生小组讨论的问题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才能更好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对策】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篇课文的第二课时的时候,学习作者是如何把春天写的如此美好,让学生总结写作方法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这样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如果放在第一课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的情况下就开展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对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时机,教师要认真选择。
  
  三 分工随意,学习效率低下
  
  【现象】笔者曾看到有位老师在《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教师在课堂上简要介绍了剧本的形式,编写剧本时的注意点。这些知识的教学也是这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基础,然后教师就让小组进行合作编写课本剧。结果课堂上非常活跃,每个小组都在轰轰烈烈的展开讨论,每个学生都想当一回编剧。可是最后没有一个小组拿出一个象样的剧本,整个课堂显得混乱而没有效果。
  【分析】出现这样的情况,关键是教师的分工不够仔细,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意愿,却没有一个有力的组织者,协调小组内组员的工作,导致的结果就是一盘散沙,没有真正起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对策】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崛起的新生事物,在合作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分工,让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如在《皇帝的新装》课本剧的编写中就必须有专职的记录员,有小组的发言人,有负责构思的编剧,有负责挑刺的观众。但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培养每个小组的核心人物,要充分发挥他的指导作用,让每个小组有一个核心人物后就可以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这样教师就可以不必在每次小组合作学习前都进行一番指导,又不必担心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 评价随意,激励效果不明显
  
  【现象】很多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各个小组把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在班级里交流,语文老师会适时的对各个小组的发言做一番点评,当然以激励为主。有的教师还可能会让各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发言情况做点评,甚至让全班评出最好的小组,美其名曰“阳光小组”。看上去教师是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都给予了肯定,也让其他小组参与了评价,按道理说是有一定的激励效果的。但笔者认为教师或同学仅仅是对小组进行评价还远远不够,对于小组内部的各个成员还缺少必要的评价,长此以往的结果只可能使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越来越差,进而影响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分析】当然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ming)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对以小组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这一点来说,教师并没有错,但是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强调的是集体的成就,每个学生对集体的成就都负有重要责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学习者自身条件不同,贡献不同,因此得到的评价自然也应该不相同。也就是说教师在强调组间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组内的评价。
  【对策】还是以编写课本剧《皇帝的新装》为例,笔者在让学习小组合作编写时通过自评和互评的形式,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评价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在相应项目里打上分数。这样的评价相对来说使学生的表现更为客观、公正、公平。更为重要的是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对创造性的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
  课堂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小组合作学习更好的体现了课堂上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G

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