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伤逝》一文中涓生与子君恋爱的悲剧对今天的年青人,对今天的社会都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物质条件是爱情大厦的基础,改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
关键词:《逝》 爱情悲剧 审思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母题,是文学永不衰竭的主题,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革命家的鲁迅先生,就只有一篇写恋爱的小说——《伤逝》,全文以主人公涓生手记的形式,追忆流逝的爱情岁月,让人在反复阅读中哀痛、心悲。令人深味沉思。
一、爱得辛酸。涓生与子君的初恋是在“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破窗败壁,房内是一张挨窗的方桌和一张靠壁的板床,可谓简陋之至;在这简单陈旧得让人落泪的地方,一位勇敢追求恋爱自由的年青女性走来了,她那“苍白的圆脸”和“苍白的瘦的臂膊”意在告诉人们:她本该是一位白净美丽的姑娘,但她的生活条件并不能满足她正常的生理需求,“苍白”和“瘦”都是营养不良的表现。子君的肖像几乎成了上个世纪初普通人生存状态的缩影,吃不好,甚至吃不饱。她穿的也很简单,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不顾叔子的反对,蔑视“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等世俗偏见,与涓生相爱。但缺乏物质保障的爱注定又是短暂的,这正如子君答应涓生的求爱后表现出来的脸色,一种由青白变成的绯红,这是一种“没有见过也没有再见的绯红”,幸福仅存在于一瞬间,这样的爱自然就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二、活得艰难。涓生与子君可以无畏地面对讥笑、猥亵和轻蔑,但他们很难跳出贫困的魔掌。
首先是住。俗语云: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无安身之所,幸福便荡然无存,涓生与子君属于“无房族”,在那个时代,没有首付按揭购房(即使有他们也买不起),没有公共廉住房,也没有公共廉租房,因而用涓生的话说:“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看了二十多处,终于租到一个暂且敷衍的处所。然而这种只能蜗居的小屋已用掉涓生筹款的大半,子君也几近倾其所有,足见其艰辛。
其次是忙。同居后的子君日夜操心,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一双手变得粗糙起来,神色凄然;劳动不是她自觉的一种需求,而是成了折磨她的身心但又必须进行的魔咒;涓生丢掉公职之后他们的忙更是拼命的挣扎。一份停职通知让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涓生拼命找活干,拼命地来干活,子君为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奔忙,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这样为了生存而拼命挣扎的婚姻能延续下去吗?
三、离得凄凉。涓生失去局里的抄写工作,一个无畏的子君开始变得较为怯弱,她的脸上的红润永不再现!在黯淡的灯光下,涓生看到的子君常常是凄然的神色,伴随在子君身边的吃饭状况的变化就时刻警示着她不幸的逐渐临近,刚同居时他们尚且能求得温饱,可是一旦涓生没了工作,家中便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此时他们到了想做牢笼之禽鸟而不得的处境。就业门路狭窄,社会经济萧条,更不要说到哪去领失业救济金。于是吃上顿愁下顿,涓生常常吃的是冷菜冷饭,有时竞都还不够,于是杀掉其实都已很瘦的油鸡。没有了起码的维持生存的物质基础,他们恋爱时表现出来的追求独立自由的新时代精神便荡然无存,一切都似断线的风筝,消失在无尽的远方,可怜的、狠心的涓生从谈《诺拉》、《海的女人》引入分离的正题,最终道出了绝情之言——
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
四、死得无言。死亡是人们在生存的抗争中作出的最后一个选择,这一抉择对人类心灵的震撼之深,是其他任何一个选择都无法比拟的,子君死得无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她的死有对社会的控诉,有对人们冷淡麻木的批判,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懂得一个天经地义但又常被忽视的道理: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吃饭、穿衣、住宿是生活第一要著,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盲目的爱只能以悲剧收场!
人类社会至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尚未脱贫,他们难以生活着,他们的爱就无所附丽,这世上便会继续上演千千万万个各各不同但又似乎相同的婚姻悲剧。社会便出现不安和动荡,因此,千方百计改善民生,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这决不能只是讲在会场上,写在纸片上,而必须是真正落实在实际生活中。普天下百姓生活确实好了,社会才能真正稳定,国家才能真正发展。
最后笔者改用雨果在《悲惨世界》序中写的一句话结束全文:
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伤逝》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