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60

[ 牛力 文选 ] [ 牛力 文选 ]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 牛力

  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苦使命的。作为体育教育者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要重视,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更加明显,如运动,好表现自己等等,体育课的特点是在不断活动中进行,这就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时机,因此,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地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 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二 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不断发展的获得过程,这其中既要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情感与意志、个性特征等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学生所处客观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丰富多彩而积极的教育功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还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能产生迁移。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迁移。同时,体育运动自身积极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要体育教师的良好诱导才能实现,要对学生加强自觉性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体会体育运动对内心品质的积极影响,逐渐形成并稳定在其心理品质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三 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讲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身体的心理的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四 体育教学中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性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练习能培养学生做事的准确性,排球的扣球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 体育教学中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使其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一)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练就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健康锻炼,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作为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在组织活动时,可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六 体育教学中审美艺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
  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味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中学体育教学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集体性。教学中的各种竞赛、游戏等活动,均包含着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都能感化学生。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具有感化的德育效应。学生经常处于分散的活动之中,因而容易表现出各种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加之青少年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活泼好动,喜爱体育,这就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体育教师如果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教育时空,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适时地进行教育,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德育效果。多样性中学体育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德育优势,它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对学生渗透德育,如进行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意志,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掌握保持身心健康的本领,提高美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完善个性;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启迪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做好集体中的一员;组织各种游戏、竞赛,养成学生公正评判、遵守规则、相互协作、顽强拼搏等优良品质。中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空间范围大、动态性强、干扰因素多、学生个体差异明显、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因此,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身体练习来实现。要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教学中鲜明的动态性与群体性,有的放矢,重在“感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做到管教管导,持之以恒,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