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上看到周海婴先生逝世的噩耗,十分震惊。因为两年前在北京见到他时,步履轻盈,讲话有力,思维清晰,不乏幽默,全然不像已经年届八旬的老人。真是天命难测啊!
2009年1月6日上午,大型典藏版图传《鲁迅》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隆重举行。这次活动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和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党委书记杨晋英、党委副书记赵国顺、馆长助理黄乔生、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王成法、鲁迅之子周海婴以及来自京津的二十多位鲁迅研究专家及首都媒体记者出席。缘于这次活动,使我有幸结识了周海婴先生。会前黄乔生先生先向周海婴作了介绍,周先生热情地和我握手,并在写有鲁迅书名的壁纸前合影。
发布会由黄乔生主持。孙郁馆长首先致词。他介绍说,这本书中的图片可以说是鲁迅博物馆数十年珍藏、搜寻、遴选资料之结集。全书近千幅图片原始图中,相当一部分照片是首次公开出版,如周作人写给鲁迅的决裂信原件,许广平与鲁迅确定爱情关系后写给鲁迅信件的原件等。王成法副总裁介绍了图书出版的经过,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与鲁迅博物馆多年合作的硕果及以后的打算。我代表主办单位之一河南文艺出版社向各位专家光临表示感谢。我说,鲁迅是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作为21世纪的出版人,我们依然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要把鲁迅的著作及研究成果及时出版好,使“鲁迅精神”能够世代相传,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营养。我介绍了典藏版《鲁迅》的几个特色:1、权威性。本书由鲁迅研究权威机构——北京鲁迅博物馆组织编纂,由“中国最美的书”的得主、著名青年装帧设计家张胜历时两年精心设计。2、典藏性。本书用材考究,内文全部用进口哑光铜版纸四色精印,全书布面圆脊函盒特精装。3、信息量大。全书以近千幅原始图片和贯穿平生的鲁迅自述文字,全景式展示鲁迅生平行状及其时代风云,呈现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鲁迅。4、图片弥足珍贵。细心的读者会惊喜地发现:书中相当一部分珍贵图片,是第一次出现在公开的出版物上;同时,我们也很少能在同一本书中,看到这么多有关鲁迅的老照片。5、资料齐全。全书朴素罗陈资料文献,用“不编而编”的原则,把解读空间留给读者;在正文图版之外,另附鲁迅印稿、画像生平著译简表等。全书融文献、资料、欣赏、典藏于一体。因此,本书的出版可谓是广大鲁迅忠实读者的福音。该书的装帧设计张胜向专家介绍了他的设计理念。责编王国钦谈了他的编辑体会。
与会的专家们在发言中,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致向鲁博和出版单位表示敬意和感谢,同时也发表了一些衷恳的建设性意见。孙玉石教授说,这是一部沉甸甸的里程碑式的图书。但有一个小小的缺憾:作为一部有学术价值的文献版图书,应该署上照片的拍摄人,以体现对原创人的尊重。黄乔生插话说,争取在出外文版时加上。张恩和教授说,鲁迅画传已往出过几本,但都是宣传品,只有这一本是艺术品。李允经研究员称赞该书的每一部分的开篇,都用当时的一幅风景画,很有艺术性和启示性。鲁博老馆长王得后深情地说,听了王总裁说准备推出英文版,令人振奋,用北京话,这是冬天送来一个火炉!他赞成我总结的几个特色。他说过去介绍鲁迅的书常常回避一些事件,这部书没有回避,逼近于真。他还对书中的个别技术性差错提出改进意见,显示出一个资深鲁迅研究家特有的严谨。张杰研究员认为该书极富文献意义,又可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刘运峰教授说看到书后很震憾,这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以后能不能超越很难讲,书的编辑体例别致,只用鲁迅自己的话,不加任何评论。他还建议,除英文版外还可出日文版。张梦阳、王世家、林锴、高远东等专家也发表了很好的建议。
我注意到,在每一位专家发言时,周海婴都在认真聆听。期间,他向我签名赠送了随身带来的新近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由他的长子周令飞用一年时间编选而成的《镜匣人间一周海婴80摄影集》。因为书很重,他只带了3本,另外两本分别送给王成法与刘运峰。这是一部极为珍贵的摄影集,精选了作者1943至2008年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摄影作品。其中有不同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瞬间纪录,各界名人的风采,鲁迅家族的生活印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把大量镜头,对准象鲁迅笔下闰土一样的芸芸众生。在这些反映民生悲欢的感人画面里,透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的一腔深情。
最后由周海婴讲话。他感谢这本书的出版,了却了家庭的一个愿望。他说,这是目前最好的典藏本。这是一个库。我母亲(许广平)说过,要把父亲的资料交给社会,为社会所用,但有些文物看起来很不容易,需要层层审批。这是一本功德无量的书。这是一库,可否再出二库?三库?
听了周先生和专家们的话,我深感欣慰。因为投入大,出版社为出这本书,冒了很大的经济风险。他们的首肯表明了该书的社会价值。周先生用“功德无量”一词来形容此书,令我无比感动。我想,所有为此书出版付出心血的人们,都会感到欣慰。
午餐安排在鲁博附近的上青天饭店,用的是我们从郑州带来的宋河酒。周海婴对此酒赞不绝口,说比五粮液还好喝。餐后,他乘我们的车回家。途中谈及原鲁博的一位领导,平时树敌过多,所以不在今天邀请之列。他对父母充满敬爱之情,而对叔叔周作人则不乏微词,说了一些周作人对鲁迅不合常理的行为。我问起他的工作,他说他原是一个从事无线电技术的人员,后当上公务员,曾任国家广电总局法规司副司长。他说他尊崇父亲的话,没有文学才能,绝不当空头文学家。他热爱摄影,15岁时便拥有自己的相机,60多年间拍摄过数万张照片。他笑着说他是广电总局仅有的一位在职老人。看到他身体健壮,我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他颇有自信,自认为生在长寿之家,父亲早逝有特殊原因,两个叔叔周作人周建人均为高龄。可是,仅仅两年光阴,斯人已逝!
2009年春天,收到周海婴寄赠的回忆录《鱼迅与我七十年》,心中一阵温暖。虽已有新版,但他赠送的是2001年9月的初版本。书中夹了一张共有60多条的正误表,末尾写着:2001.12.15校改。他对读者负责的精神与其父一脉相承,不愧为鲁迅之子。这本书出版后,曾看到某些学者对书中史实的质疑,周海婴以谦虚态度和从容之心待之。他在2006年3月20日写的《再版感言》中说:“再度出版这本书,仍是确定尊崇母亲对待父亲作品的做法和她对自己文稿的态度,保留原始面貌,后人不做删节改动,给历史回归一个真实。”“书中凡经过专家、读者指正的姓名、血缘等明显错误,都尽力给予勘正。”依然是鲁迅之风。阅读《鲁迅与我七十年》令人感慨万端。除了写出一个真实的鲁迅,更令人感慨的是周海婴坦叙父亲逝世后一家人的坎坷岁月,诸如鲁迅手稿事件、母亲许广平之死、长子周令飞震惊中外的婚事、鲁迅版税继承权风波,等等。有些普通人常常遇到的不公正与尴尬,同样也会让名门之后遇到,而且更加令人难以置信。这便是中国的国情。当然,我们也从书中感受到中国近几十年以来的巨大变迁。
鲁迅为儿子取名“海婴”,含有在上海出生之意。而我在典藏版《鲁迅》发布会上和从《镜匣人生》、《鲁迅与我七十年》两书中感知的周海婴,则更像一个有着大海胸襟的赤子。历史会铭记这位不靠先辈光环做人,终生都在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实践鲁迅精神的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