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12

[ 盛严宏 文选 ]   

体验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 盛严宏

  内容摘要:新课程设计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并重视学生的体验。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知识,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本文从“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学习、展现画面,还原‘逼真’情境、搭设‘舞台’,提供‘表演’的机会、反弹‘琵琶’,培养创新意识”四个方面探索“体验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倡导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构建阅读教学的合理生态,使其思维品质不断提升。
  关键词:合作探究 生命体验 个性体验
  
  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上,教师总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器,以掌握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任务,缺乏主体性体验。教师教学的过程,过分注重知识的结果,学生用于思考、领会、体验、探究的时间严重缩水,本该鲜活生动的学习过程被程序化,导致过程性体验的缺乏。学生质疑的精神与勇气也就无从谈起。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以“教师为本”“知识为本”“考试为本”的教学模式,凸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语文课堂教学返朴归真,还原教学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写,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感悟,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素养。所以,语文教学应当要把学生带进体验的世界,通过学习建立起人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学会鉴赏,学会分享。
  
  一 “体验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1、从学生主体论看:学生主体论是教育人本论的进一步的具体化,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是要求正确地对待学生,主张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2、从现代教学论看:现代教学论是以主体教育观为理论核心,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内容的教育意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主体性品质,使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个性、完美的人格,形成实现历史责任和人生理想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能力,成为社会活动的能力主体。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他们善于合作,形成个体与集体协同发展的合力。
  
  二 关注阅读体验,构建语文“生态”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学习
  建构主义研究表明,人们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是一个主体不断建构的过程,即只有通过主体的真实体验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弱,始终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牵引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是有趣的,学习语言是快乐的,是智慧与情感共生同长的过程。
  如魏书生在教学《核舟记》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用纸叠出核舟的模型。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字叠出像半支粉笔那么长的、高还不及粉笔直径的形状。魏书生老师接着要求学生在上面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面面相觑,无能为力。当然,魏老师并非有意为难学生,只要让他们体验到:连画都难,何况在核舟上还是用刀刻呢!如此,学生就自然地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技艺的精湛而折服,思想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渗进文章的情境之中了。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的求知欲望之所以从不熄灭,是因为他们总感到自己是知识的挖掘者,体验到因自己边思考边工作而带来的愉快感。”
  
  2、展现画面,还原“逼真”情境
  中学教材中的很多文章为我们描绘了具有不同神韵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教学这些篇目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条件,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获得声、像、文并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从栩栩如生的实景中领略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我在教学杜甫的《春望》就充分运用了“情境再现”的优化设计。
  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但遭到安史叛军洗劫,已是城池残破、荒草遍地、林木森森。杜甫这首诗抒发的是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我在教学时为有效达成读者、作者、作品情感上的共鸣,设想把词中所写的内容适量地变为学生的“视象”,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可以更好地去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于是我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一组“对比照片”:长安昔日繁华的图景——游人如织、冠盖如云;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荒凉萧索,草木丛生。
  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花儿溅泪;一边是笑语喧哗,一边是飞鸟惊啼……
  再用“烽火连三月”的“战争场面”,“浑欲不胜簪”的“特写镜头”,安史叛军给长安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已不言而喻,最后用听觉细节“恨别鸟惊心”,让画面更添凄凉,最后出示长安已成一座“残破之城”,已毋需多言,词人的“感时忧国”之情已跃然纸上。
  
  3、搭设“舞台”,提供“表演”的机会
  “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由教师单方面控制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努力挖掘教科书中的“活动”因素,进行“活动化”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搭设一个活动的“舞台”,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
  笔者在教学《斑羚飞渡》时故意对学生说:读完这篇文章,我认为年轻的羚羊缺乏感恩意识,为了自己能够跳过悬崖活命,却不惜牺牲老羚羊的生命,不够道德啊!
  由此引发学生的辩论,学生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较量,原先同意笔者观点的学生都站在了另一方。整堂课学生兴致盎然,始终热情高涨,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现着自我。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羚羊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明白了危机时刻应该顾全大局的道理。此外,在成功的喜悦中,学生还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活动,合作探究,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刻板沉闷的弊端,使教学真正成为“以学生为本”的活动。
  
  4、反弹“琵琶”,培养创新意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堂上把教学的内容“讲清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问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吗?显然肯定不是,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反复机械地记忆和操练,只会训练出一批“做题的机器”,而缺乏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留一片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去驰骋。
  阅读《祝福》,在普遍认同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这一主题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祥林嫂不会死,因为按照封建礼教,祥林嫂应该从一而终,而她的婆婆为维护门第名誉应该是最支持她的人。如果这样,也就不会有她的婆婆把她从鲁四老爷家抢走卖到贺家坳的事情发生,而祥林嫂也可以打工挣钱回报婆婆……
  这样的解读,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挣脱了“功利阅读”的枷锁,显得很为真实,学生因思考而“生疑”而“回视”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过程,更是难能可贵,这样的反弹“琵琶”,教师是要多多倡导的,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绝对不可以扼杀学生的创新的火花,而是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还学生一片“独创”的天地。
  
  三 结语
  
  诚然,语文教学是最富有情感的领域,因为经语言描述的意象世界无不涌动着作家强烈的情感体验。所以,只有当读者在阅读时被作品感动,才意味着他正在作品的情感海域中泛舟,在感受作家创作时复杂的情感体验过程。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构建有效的“生态教学”,这样师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活动”的光彩,感悟到“体验”的喜悦,从根本上实现师生“生命经验”共同生长的过程。

体验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