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写人类散文是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的文体。怎样解读写人散文,这类散文在设题上有什么特点,解题中又有哪些技巧,在具体写作中该如何操作,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写人类散文 文体特点 解题技巧
一直以来,文字隽永深刻、语言优美华丽、题材广泛多样、情感真挚动人、意蕴深长悠远的散文深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曾经占据半壁江山的写景抒情类散文如今风光不再,随之闪亮登场的却是写人叙事类散文。近几年,现代写人散文在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频频出现,占有突出的地位。如2006年山东卷朱增泉的《文赤壁》、北京卷肖融的《给“书虫”当夫人》,2007年湖南卷鲁迅的《忆刘半农君》、北京卷沈红的《湿湿的想念》,2008年山东卷张炜的《歌德之勺》、江西卷萧乾的《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都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
写人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为主要表述对象,通过描写人物的活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社会生活的某种意义。这类散文虽然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感受的抒发却是叙述的主线,贯穿于叙述始终。怎样解读写人散文?这类散文在设题上有什么特点?解题中又有些怎样的技巧呢?
一 文体特点
1、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人物是作品主要的描写对象,因此其题材一般是:(1)中心人物的事迹,或生活经历、遭遇,或思想轨迹等,常以第三人称写,如《把栏杆拍遍》;(2)作者与中心人物的关系、交往,常以第一人称写,如《湿湿的想念》、《忆刘半农君》。
2、以写人为主的散文,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常是以零星的生活片段和细节来表现所写人物的思想风貌,除了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必要的艺术剪裁加工外,一般不像短篇小说那样虚构,也不以事件冲突构成故事情节来刻划人物性格。因此,它常常把叙述、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使用,并以此传达自己的深切生活感受。如《文赤壁》高度赞扬了苏东坡落难而不落志的豁达、乐观的情怀风骨和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抒发了自己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
3、写人类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而且是在作者强烈的情感流动过程中给出关于描述对象的“一鳞一爪”。
二 命题特点
文体不同的文章,阅读的侧重点不同,考查的侧重点也不同,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是抓住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设题,而不是枝叶,即使是一个词语理解题,语句赏析题,也是从整体着眼的。因此写人叙事散文的命题,会根据写人叙事的文体特点从如下方向人手命题:
1、鉴赏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分析并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以及对人物性格、思想、精神的看法和态度。
3、分析刻画人形象的方法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4、分析归纳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5、探究重要词语和语句的深层意蕴。
6、概括作品深刻的主题及探究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 解题技巧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清文中所写人物之间的关系,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是解答写人类散文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审题干,明要求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例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该题是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一道探究性试题。此类题目极具开放性,它允许考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因而,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但是任何形式的探究都是立足作品和文本本身,适当延伸,而不是游离文本,跳出文本。而本题明确要求“联系本文”,结合所学知识,这一隐性条件就告诉我们命题者意在让考生对苏东坡进行评价时,首先要以“本文”作者对苏东坡的评价和情感态度为辐射源,再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阐发、评价。
“本文”(《文赤壁》)主要是赞扬苏东坡落难而不落志的旷达情怀的,而“结合所学知识”,可联系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文章,在“三赤”中苏轼写道自己因“乌台诗案”被贬官来到黄州,但没被生活的不幸打倒,而是坦然面对挫折,笑对命运的不公,与大自然为伴,与清风明月为友,唱大江东去,诵明月之诗,表现了他超常的乐观豁达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确定在组织答案时应围绕苏东坡的乐观豁达这一中心,如果集中笔墨,大谈详谈苏轼如何有才,那就离题千里了。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21题: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4分)
本题题干的提示意味相当明显——“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显然,题目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各具有怎样的意义。根据题干的要求,可以在文中搜寻到以下相关语句:
第(6)段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第(7)(8)(9)段首句分别说道“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河希望”。
第(12)段中说:“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在准确全面理解把握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抓住本质,运用用恰当简洁的语句概括表达,答案也就不难写出了: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2、品语言,抓重点
所谓品语言,就是通过对语言的辨别、比较、思索,正确把握语句的含义,另外,许多考查评价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也需要揣摩语言。例如2008年山东高考卷《歌德之勺》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而要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可以从寻找关键词人手。通过品味、分析,不难发现“另一种方式”是解题的关键,从文章的第二段可以找到,以前作者只是接触过歌德写的书,而没有见过歌德本人。从第三段可以看出,作者来到了歌德的住所,可见另一种方式就是亲自来到歌德的住所来接触歌德。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和“出没的东西”说的都是歌德的住所,到此,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答案: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
3、多联想,做答案。
从文章中找到出题人让你回答的内容并做了具体的分析后,就要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在写的时候,一要所写即所问。即题干中问什么,就要直接答什么,且不可回答问题拖泥带水,甚至于驴唇不对马嘴。二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即语言要少而精,既不可写得黑乎乎一片,而实际内容了了,让老师去找;也不可两三个字词了事,语焉不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管写人类散文阅读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是只要学生能了解命题的规律及范围,从文体特征出发,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步骤,同样可以在高考散文阅读中获取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