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27

[ 史清妹 文选 ]   

优化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两点思考

◇ 史清妹

  内容摘要:布置语文课外作业,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同时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课外作业 两个把准 鼓励与培养
  
  许多教师感叹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不好或完成得很差,甚至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单调、乏味、缺乏新意,学生就不会把完成作业看作是一种乐趣,只会看成是一种负担,对其产生畏惧感。语文成绩的提高,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面对新课程改革“减负”的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不等于降低教学要求,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提高教学高质量。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优化初中语文课外作业布置,应该是一个突破口。下面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谈我在布置课外作业中的点滴体会:
  
  一 教师要做到两个“把准”
  
  (一)把准课外作业的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要克服学生对作业的害怕心理,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尽量减少重复、机械性地抄写的作业,这就要老师尝试变化题型;或变换角度,以大语文观看待语文课外作业,可设计一些趣味性题目,如绘画、设计、剪贴、摘抄等。如我在教完朱自清的《春》一文后,我让学生在课外作业本上绘画,画文中春意盎然的景象及自己心目中的春景图,通过图画的对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完成得较好的同学,我还加以表扬、鼓励,学生可开心了。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授业无趣,必不乐学。”
  (二)把准课外作业的“度”。这里的“度”包括量度和难度。所谓量度就是作业量的多少。难度就是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所布置的作业有多少学生能顺利完成。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量要适中,难度适宜,考虑个体差异,做到作业量和作业难度都有针对性。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多元智力理论、发展性理论以及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得到展示,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差异性作业的设计,具体做法有:①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如背诵练习,一般学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诵有关篇目,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背下来。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②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语文能力得到有效发展。③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在课堂上就要求背诵的段落,允许课堂上背不熟的同学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要求优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文,后进生可以宽限几天。这样,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课外作业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思维潜能得到挖掘,努力争取把作业布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如教完《甜甜的泥土》一课,我针对班上学生的差异,设计的课外作业是: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描写人物外貌、神态的词语。2、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3、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如果你是那位王小亮,你会怎样处理这包糖……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的完成,结果学生做得很好。
  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当然,教师还应相机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
  
  二 学生方面要做到-鼓励-培养
  
  (一)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勇于探究。新课程理念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成为个性健全发展的人。作为语文老师,都能认识到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语文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缺乏阅读的兴趣,这时如果设计一些研究性作业,或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如在学了《孔乙己》《范进中举》之后,笔者布置给学生一道研究性问题:造成孔乙己和范进悲剧的根源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在的升学考试?虽然论题较大,但学生乐意,加之教师的指导,结果还是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拍手叫好。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为孩子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研究的时间、空间与方法,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想象。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中增加语文知识,增长语文才干。以下是实践性作业的几种类型:
  ①查找类作业。为了深入理解课文,扩大知识面,可让学生去查找有关参考资料。例如八年级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为“自然奥 秘”,所涉及的知识有天文地理,也有动物植物等等,如学习了《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有关宇宙的资料,有文字,有图片,还有光盘。上课时,说起各种星体,学生个个头头是道、兴趣盎然,老师都觉得自叹不如。
  ②表演类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这样不仅熟悉了课文,而且在创作艺术形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教完《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合理想象,并配上一些动作、表情,让全班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练习,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角色表演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多样的个性。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习的主动性。
  ③考察类作业。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考察能力,可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考察活动,并做好考察记录。这对更全面、系统地学习相关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如:学完《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我让学生及时作了一个调查,看看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你认为怎样解决更有效,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这个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比千百次的说教更有效。
  ④动手操作类作业。学完课文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可布置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总结,探索规律。如学习了《活板》,让学生借助身边事物,自主设计“活板”,并在班级橱窗中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的了解了“活板”的制作过程和设计意义。活动中加强了学生生活体验、感悟和表达,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浅化难点,学用结合。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小老师、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参加学校文学社各种文学活动等,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开展诸如春游、参观、演讲、辩论、手抄报等活动,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活用了知识、增长了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优化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两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