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毋庸置疑,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传统观念中,所谓的备课,就是认真阅读原文、仔细研读教参、查找资料后,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到教学过程到板书设计,一步一步地细细写来,教案写完了,课也就算精心备过了。
我认为,备课可以不按课时为单位来划分模块,按照研究需要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教学流程”、“深思文本”、“查找资料”、“教学反思”。
一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就是对教学步骤的简单设计,它包括学生活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等,相对传统的繁琐的教学设计而言,这种流程最多只能算是个教学提纲。针对文本提纲契领地设计上课的环节,对如何学习文本进行整体地布局,这样可以使上课时思路清晰、教学行为流畅,教学节奏紧凑,有章可循。
教学流程的设计,可分为数字式,如“一、二、三……”等按序列纵向安排,也可分为板块式进行横向排列,比如分成三个板块: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文本学习内容。
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要多想一想:我们给孩子展示的平台了吗?如何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如何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如何培养每一个孩子的参与意识?在备课时,要先做学生的学生,再做学生的老师。
二 深思文本
一些常识性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再做重复性地摘抄,对于某些字词句的赏析,亦可运用旁批法,在书本上面圈划好,批注好。这样省时省力。笔者认为,对文本的研读,最能体现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温故而新”,这是孔子的学习方法,老师们年年教旧的文本,如果经过沉淀和思考,一定会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在教案中如果能写出对文本某一个字、某一句话、某一处观点的新颖独特的理解和体悟,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来说,是一次又一次被提升的绝好机会。
对文本的研读,可长可短,可点可面,每一次研读写下来的文字,就是一篇教研小论文。由于没有课时的约束,没有字数的压力,教师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很容易生发出智慧的潜能,寻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对语言文字的亲近,是滋生出幸福的职业感的源泉。
三 查找资料
课文与课文之间总会有一些联系,找到这些契合点,就能更深入地挖掘课文的生活元素、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就需要搜索很多相关的资料,努力建立起该文的丰富而厚实的阅读资料库。
我们需要什么方面的阅读资料呢?比如说作者的生平、作者的创作背景、解读文本的鉴赏性文字、与文本相关的类文。以《十三岁的际遇》为例,我们可以搜集的资料有:田晓菲的成长故事、田晓菲的文学成就、学生习作《我的理想》等等。
这些资料并不一定要用手摘抄,可以是从网上下载,也可以从报纸杂志上剪下,粘贴在教案上。也可以指引方向,发动学生,让学生查找。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畅通,网络便捷,学生查找资料十分方便。
四 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它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思维具有突发性和跳跃性,在课堂中肯定会经常出现一些奇思妙想,发生预设外的状况,老师的处理不可能都尽善尽美,这就需要经常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处理,这样才会有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反思是我们教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我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我都很在意。记得那天,我上课时学生悄悄地说了一句:“老师,不能再这样了。”原来我上课时,备课的内容在课上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我听了这句话后。把这句话写在备课本上时时提醒自己。的确不能再这样了。这是教学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不足。“吾日三省吾身”,我尽管做不到,但我常提醒自己必须做到。我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不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会多写一点,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教案改革如唐僧师徒取经的路途一般,定会历经波折,然而,只要找准方向、不懈努力,做到“心无旁骛勤求索,学不自满思创新”,我相信一定能“泽以长流乃称远,山因直上而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