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痖弦诗歌《秋歌——给暖暖》“魔力”无穷,其原因是诗人善用虚实手法,跨越时空,使诗歌余韵悠长,带给读者强烈的悲剧意识与灵魂的震颤。
关键词:《秋歌——给暖暖》 虚实手法 意旨
台湾诗人痖弦诗歌创作时间不长,产量不丰,但首首堪称精品,其早期作品《秋歌——给暖暖》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反复吟诵之间,让人感到如痴如醉,回味无穷;掩卷之余,仍魂牵梦萦,割舍不下;思之越久,越恐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这首诗歌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魔力”,我想主要是因为诗人深谙诗歌创作虚实相映的精妙。
清代画家兼诗人方薰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方薰《山静居画论》)齐白石画虾,虽对水不着一笔,但满幅卷纸却给入水气淋漓之感,为何?虾画得生动而已;因虾生动可感,观者自然容易想象到虾在水中游动,这就是以实显虚的妙处。然诗画同源共理,一脉犀通。“在文艺作品的创作方面,所谓‘实’,就是指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用一定的外在的艺术形式直接塑造出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所谓‘虚’,就是指作者依靠他已经提供的‘实’的部分来间接地提示、暗示、象征他所要表达的内容。”(王世德:《美学词典》)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实”处要可见可闻,可触可感,要能调动欣赏者的经验和感受、知识和体验,乃至整个心灵投入;“虚”处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诗品·含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埤雅·释兽》)。让欣赏者借助可感的艺术形象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行再创造。艺术家的作用只负责引发,其余的应该完全交给欣赏者。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这句话用在诗人痖弦身上,我想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作为一首追忆往昔岁月人事的诗歌,诗人跨越时空向心中的暖暖倾诉曾经共同拥有的秋天的故事,重温那段或忧伤或温馨或感动的刻骨铭心的岁月。诗中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形象:秋天和暖暖。诗人精心挑选了古典韵味浓厚的系列意象来描绘秋天,力求给读者构造一幅浓郁的深秋意境图;而对暖暖这一形象着墨不多,近乎没有给读者什么印象。诗人如此厚此薄彼,并不是说“暖暖”这一形象不重要,恰恰相反,“一个”暖暖胜过“一切”。很明显,诗人是精心为之,其中颇有耐人寻味之处。
秋天,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古典诗人往往借此表现“悲秋”的主题。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着力表现的也是秋天。此诗前三节就非常具有古典韵味,诗人大胆运用了古典诗歌中的一系列极富表现力的视听意象:落叶,荻花,砧声,雁子,秋空,落花,山径……,描绘了秋天的声、色、光、影,营造了一种空阔、萧瑟又寂寥的氛围,透露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伤感还有深深的怀念。此外,诗人还运用拟人(落叶颤抖)、比喻(湖沼的蓝睛)等修辞手法以及大量的修饰词语(最后的颤抖、辽复的、踏残的、破碎的、小小的、幽幽的)来细致形象地表现秋天的特征,鲜明地传达出浓厚的深秋的气息。这种气息是典型的中国的深秋的气息,欣赏者不仅可见可闻,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甚至整个人都浸泡在“秋”里了。
后两节堪称诗歌的点睛之笔,“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一个”暖暖胜过“一切”。如果前三节中两次出现的“暖暖”只是一个配角,是一个幕后倾听者,那么后两节中诗人终于遏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把“暖暖”这个形象推向了前台,推向了一个无可替代的神圣的地位,诗歌到此戛然而止。诗人的写作任务完成了,可是欣赏者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那个淡远清凉的秋天,那个令人孤寂伤感的秋天,为何让诗人如此怀念?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一切皆源于那个“秋天”有个“暖暖”的存在。可是更多的疑问在等着我们,“暖暖”是谁?或者说“暖暖”是什么?从文本中我们无从掌握其形貌,更不要说只言片语。诗人在“暖暖”这个形象的塑造方面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我们也只能根据文本中“秋天”的形象,然后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理想,借助联想和想象去补充、丰富诗歌的内涵。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
就副标题“给暖暖”来看,“暖暖”似乎是诗人深情怀念的一个人(恋人、友人、亲人)或物,“暖暖”是这个人或物的名称,这个人或物在那个令人孤寂伤感的“秋天”,给诗人以心灵的温暖或精神的慰藉,陪伴诗人度过了他人生中的一段低谷;或者诗人就是在回忆他过去发生在“秋天”的一段有缘无分的恋情,这段未果的爱情带给诗人无限的伤感和留恋,随着岁月的消逝,情感的颗粒,却珠玉般弥足珍贵;或者“暖暖”什么都是,是每个人心中最隐秘最纯洁最令人向往的一份情怀;抑或“暖暖”压根就不是什么,如果“秋天”象征时光的消逝,那么“留下”的“暖暖”是否可以象征时光沉淀下的一些永恒的东西呢。因了那个“秋天”我们对“暖暖”有如此丰富的遐思,也因了这个“暖暖”我们对那个“秋天”倍加留恋和珍惜。年轻的诗人(时年仅25岁)以如此老到的笔触带给读者的是生命的悲剧意识、灵魂的高度震颤和生活的深邃启迪!
答案当然远不止这些,读者的思索永远不会停止,套用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暖暖”吧!
[附录原诗]
秋歌——给暖暖
痖弦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复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诗了
暖暖
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