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26

[ 张宁芳 文选 ]   

解读陶渊明《其一》

◇ 张宁芳

  内容摘要: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生活是其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是解读陶渊明思想的总纲。自立自爱,坚守风霜般高洁的节操;自尊自强,不做笼中鸟,不做池中鱼。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人栖息的圣殿。
  关键词:陶渊明 《归园田居》 精神家园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他厌倦、鄙弃官场生活,是一个真正向往田园生活,纯净的理想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了一面理想主义的旗帜,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绘出纯粹精神家园的图画,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钟嵘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朱自清也曾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诗歌是中华文化里重要的组成部分,田园生活是陶渊明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下面我想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和《归园田居》其一谈谈自己的理解及对现代人生活的启迪。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晋义熙元年(405年)11月,42岁的陶渊明主动辞去彭泽县令,挥挥手,与相伴十三年的官场作别,下决心归隐田园。“宁风霜自挟,毋鱼鸟亲人”他宁愿像风霜一样抱守自己清高的节操,也不愿像缸中鱼,笼中鸟一样成为别人的附庸。义熙二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是我们解读陶渊明‘田园理想的总纲。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归隐原因的交代,不愿意迎合世人去追名逐利,本性喜欢山林田园,只是一种含蓄的说法。其实质是腐败的社会,浑浊的官场让人心生厌倦。为官之道在于圆滑,八面玲珑,上上下下要搞好关系,清官难做,所以是“误落尘网中”;因为鄙弃,因为厌倦,所以官场的应酬成为负担,也有违自己的本性,十三年的官场奔波也就觉得特别漫长,犹如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以“笼中鸟”,“池中鱼”比喻对官场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由此引出下文十句对理想的田园生活的具体描绘。
  陶渊明追求的生活首先是自立,自食其力,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认为一个人在城市在官场混迹多年,就会慢慢迷失自我,不再纯洁,只有在山林田园之中,自己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心灵才会永远清澈透明。也许是城市里个人的生存空间太小,总让人感到心里难受憋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回到老家,一定买一所大院子,盖几间草房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争妍。这里的树与城里的完全不同,脚下随处可见的是深厚的泥土,时时可嗅的是泥土的芳香,花草树木如此芬芳茂盛。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如此的迷人优美,让我们今天蜗居在城里的人们流连忘返,魂牵梦绕。“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静动结合,远近结合,突出了理想中田园生活的恬静之美。我们试着闭目冥想:夜幕降临,缕缕炊烟袅袅升起,远处那个村落就是我的家园,走近,走近可以听到鸡鸣狗吠,可以看到熟悉的风景。这里才是最适宜于人们心灵栖息的地方。
  以上十句,是作者对理想的田园生活的直接描绘。我们在官场生活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相互比照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山林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热爱之情,也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归隐田园的生活本质。即自力更生,自立自爱。这是立身之本,千万不能被物欲横流的世界迷惑,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失去自我,就像《蜗居》中的海藻成为别人的玩物,真正的丧失了人的尊严。
  最后四句字面上写居室之乐,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收束全诗。“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中的“户庭”与“虚室”皆有双关之意,既指庭院与居室,也可以指人的心灵。回到山林田园之中,心中没有一丝尘杂,心灵才正真体会到一种悠闲自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生活,是作者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古语云“众人师贤人,贤人师圣人,圣人师自然”,“樊笼”的比喻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内心无限的喜悦,这才是顺应本性,顺应自然的天地大道啊。
  读到这里,我又一次想起了《修身宝壁》中的这段话:“君子处世宁风霜自挟,毋鱼鸟亲人。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也。”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生活在东晋王朝的乱世之中,厌倦腐朽的官场,鄙弃那种污浊肮脏的生活,他总是希望自己出污泥而不染,坚守清廉纯洁的本性,不作笼中之鸟,池中之鱼,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靠别人的供给生活。“好合不如好散”,在宦海奔波了十三年之后,他毅然选择了辞官归隐山林的人生道路,开始了躬耕山林的田园生活,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生活清贫而充实,乐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创造的山水田园诗歌,为我们疲惫的精神灵魂提供了栖息之所,隐士文化田园诗歌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财富。读陶渊明的诗,我们的心无比的纯净澄澈。
  灯红酒绿,霓虹闪烁。高度繁荣的现代文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城市的喧嚣有时让我们忙碌的身躯感到茫然迷惑,甚至身心疲惫。子夜时分,点亮心灯,静静地吟诵陶渊明的诗歌,回到梦里的桃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这位隐士之宗才会走如我们的心灵深处,引领我们享受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自然纯净的田园生活。感谢陶渊明,感谢陶渊明的这次抉择。

解读陶渊明《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