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性同体”由柏拉图首先提出,由英国女权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发展成为文学理论。本文从“双性同体”理论的角度,对《飘》中女主人公斯嘉丽的形象进行解读,透视其身上所体现的男性人格特征与女性人格特征。通过赋予她双性同体的特质,作者塑造了一个刚柔并济的新女性形象。
[关键词]双性同体;斯嘉丽;女性性格特征;男性性格特征
一、前言
“雌雄同体”这一概念首先由柏拉图提出,他在《会饮篇》中论述了阿里斯托芬讲述的关于爱之起源的故事。他说人类最初的形体是一个圆团,后来被一分为二成男性和女性,从此这两半不断地寻找对方,渴望合二为一,这便是两性相吸和结合的原型解释。《创世纪》中的上帝就是雌雄同体的,他根据自己的形象创作出人类。而人类的始祖亚当也只有当上帝从他体内抽出肋骨创作出第一个女人夏娃后才成了真正的男人。如此说来,夏娃产生之前的亚当是具有双性特质的。荣格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认为在人类学意义上每个人都是雌雄同体的。柯勒律治在他的《桌边谈话》中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伟大的思想应该是雌雄同体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概念,她指出:“一个作家是没有性别的。”她的原意应该是,只有作家具有了“雌雄同体”的性格,才能创造出展示“雌雄同体”幻想的作品来。在她被奉为女性主义“圣经”的《一间自己的房间》详尽阐述了“雌雄同体”的概念与意义:“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人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也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不能创作。”
由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巨著《飘》,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具有双性同体人格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她有着优美的身段和刚毅的性格,有着浪漫的爱情理想和现实的生存热望,阴柔与阳刚并存,她纤细小巧的外表下是一副高大而果敢的巨人形象。她独特的性格特征凸显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追求。
二、颠倒众生的斯嘉丽
米切尔笔下的斯嘉丽是个天生丽质、高贵典雅、魅力无穷的女人。她有一张迷人的脸:下巴尖尖的,脸蛋圆圆的,纯绿的眼睛不带一丝褐色,睫毛乌黑而上翘,与眼上那两道粗浓的眉毛正好相称,使她脸上的皮肤显得那么洁白……她的腰围只有十七英寸,是三个县里腰围最小的。胳膊也丰满迷人。乳房让紧身褡托得高高隆起,非常漂亮。在美国南方的上流社会常有的社交生活中,斯嘉丽更是众人的焦点。论跳舞,县里哪个女孩子都比不上她。她知道怎么微笑才能显出两个酒窝,怎么用内八字的步子才能让大摆裙款款摆动令人神魂颠倒,怎么抬眼看一下男人的脸,再马上垂下眼帘,睫毛急忙眨巴几下,才能显出让人怦然心动的样子。斯图特和布伦特兄弟暗暗赞叹道:“她竟出落成一个迷人的大姑娘了,而且算得上天下最娇媚的姑娘。”(85)查尔斯在得到斯嘉丽违心的婚姻承诺后结结巴巴地向她告白:“我爱你,你是我认识的姑娘当中最——最——最美丽、最可爱、最温和、态度最可亲的一个,我一心一意爱着你……”(135) 阿希礼虽然拒绝了斯嘉丽的表白,但他不无赞赏和惋惜地对她说:“……叫我怎么能不喜欢你呢?你能大胆地爱,强烈地恨,而我却办不到。为什么你像火、像风、像野生物一样纯真,而我——”148)美丽迷人如斯嘉丽的女性似乎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了!
三、外柔内刚的斯嘉丽
如果斯嘉丽单单具有一个女性的优点,不管多么超凡脱俗,这个人物依然是单面的、不丰满的。根据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力量在支配一切,一半是男人的力量,一半是女人的力量,只有这两种力量精诚合作,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斯嘉丽超越了单纯的女性特质,她的长相融合了父母的特征:既有法国海滨贵族出身的母亲的高贵娇柔,又有爱尔兰父亲的粗犷豪爽。(1)她会骑马,会爬树,几乎跟斯图特和布伦特兄弟一样。斯嘉丽的父亲也对她男性气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影响,与妹妹相比她更像父亲。她跟男孩子一样,爬树,扔石头。黑妈妈眼看埃伦的女儿居然冒出这种性格来,不由深感焦虑,常常责令她要“像个小姐的样儿”。(265) 她的男性气质在小说中贯穿始终,突出地呈现在几次危急时刻。玫兰尼临产时却得知大夫不能来,她只好硬着头皮自己挑起这副担子。白瑞德护送她回家园塔拉的半路丢下她,由她单枪匹马去对付北方佬。面对前来的北方逃兵,斯嘉丽镇静地像个勇士,他甚至来不及伸手去摸自己的枪,斯嘉丽已经扣动了扳机。在经历了一桩桩磨难后,连骄傲的白瑞德也不得不由衷感叹:“好一个勇敢的女人!”可以想象,在男权主义盛行的年代,在大多数女人躲在安乐窝里做“厨房里的天使”的时期,经历内战浩劫的斯嘉丽,带领全家重建家园,她的内心何等强大,她身上的刚强品质,可见一斑。在一个女性处于绝对弱势的年代里,她的表现决不亚于一个坚毅的男性。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说,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毕达哥拉斯也认为,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所以叔本华告诉我们:女人是第二性的,第二性即女人在任何方面都次于男性,若对她们表示崇敬是极端荒谬的。这种说法是不为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所认同的,对抗父权社会的新女性们以其自食其力和对传统的反叛精神颠覆了男性的偏见。刚柔相济,双性同体的斯嘉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坐待别人照顾的弱者,而是生活的强者。男性与女性独特的性别优势在她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正是这种双性同体的气质使斯嘉丽赢得了读者的赞叹与喜爱。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醒人们,男女之间会永远存在某些差别,在平等中求差别的生存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可以说自我追求是支撑一个人跨越性别文化差异的支点。具有这种自我追求而跨越性别差异的女性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而不容忽视的潜力。
参考文献:
[1]何新.《诸神的起源》[M]. 北京:三联书店,1986,266-278.
[2]叶冬.《论黑暗中的左手》中的雌雄同体[J].外国文学研究,No.2 April 2009,Vol.31:13-15.
[3]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71-287.
[4]美国.C·S·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M]. 冯川. 北京:三联书店,1987. 45-67.
[5]美国.O.A.维勒.《性崇拜》[M]. 方智弘.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6]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王还.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89-105.
[7]美国.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上、下)[M].范纯海、夏渂.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8]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14-232.
[9]美国.托利·莫伊.《性/文本政治》[M].王奕婷.台北:国立编译馆.2005.96.
作者简介:张亚利,郑州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