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41

[ 林建国 文选 ]   

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 林建国

  凡事讲求策略。成功的策略饱含艺术与方法。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有全面性、复杂性、动态性与生命性,更应该投入发展眼光,多一点思考,多一些灵活,多讲究艺术,多发现方法……
  
  一.在解读题目中“生成”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很多文章看明白了题目,也就明白了文章的思路和主要内容。所以,在教学课文时,许多教师重视从解题入手,根据题目的特点,巧妙引发,为学生深入文本研究,探索文思方向,寻找必要的研读线索或条件,从而有效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在解读题目中“生成”。在解读题目中生成的策略灵活多样,笔者认为,切实有效的解题生成方法有两种:一是猜测引入生成法;一是回题明理生成法。猜测引入生成法,即让学生审题时根据题目的特点提出假设,猜测文章内容和情节,再随机寻觅与课文实际内容或情节相吻合的生成点,切入课文教学的方法。这种解题生成策略能满足学生好奇的阅读心理,生活性,趣味性强,容易拉近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教《三味书屋》一课,着力从解题入手,以题目中的“三味”为源点,引发生成。我说:“《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即读史、读经、读诸子百家的感觉,犹如吃了粗粮、佳肴、酸肉酱。请同学们说说从这个题目,你猜想到了什么?”我这么一说,学生思维的闸门顿开,个个放开思维,展开想象。有的说,在三味书屋中生活,经历人生喜怒哀乐;有的讲,在三味书屋中学习,饱受人生酸甜苦辣……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围绕文本内容,根据需求选择“鲁迅刻苦学习”这一生成点,切入课堂,服务教学,自生自长。回题明理生成法就是在学生审题后引导阅读,理解文本,生成问题,回归题目,画龙点睛。例如,我教《穷人》,先借题目中的“穷”提问:“课题为什么用穷人?”“课题是否只写穷人的‘穷’?”再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许多与课题相关的疑问,如课文要赞扬桑娜和渔夫的品质,为什么不用人名做题目?“穷”与人物品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这说明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寻机引导学生回题解疑,回题明理:l、桑那一家的生活真的很穷;2、“穷”是桑娜和渔夫心理矛盾的焦点,它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波澜起伏;3、“穷”是课文的主线,课文借“穷”突出表现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越“穷”他们的心灵越美;4、渔夫和桑娜是穷人的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穷人善良的美好心灵。这样的生成,不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个性化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习内容,使文章题意突显,脉络清晰,而且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能力。
  
  二.在引擎矛盾中“生成”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论》。“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物斗争的结果。”(毛泽东语)。因此,矛盾并不是坏事,我们一旦分清矛盾,掌握矛盾的规律,矛盾便会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事物的发展。小学语文中固然隐含许多“矛盾”,有的是题目与内容矛盾,有的是词语意思前后的矛盾,有的是情节上的矛盾,有的是内容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在阅读教学中,若能留心发现并利用这些问题,引发突显矛盾,就能层层递进,巧妙地把“理解”引向深入。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当学到红四团的战士看到对岸的敌人点起火把,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时,学生会提出疑问:“对岸的敌人为什么并不疑心?”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教师简单地用“对呀,敌人为什么不猜疑”等启发学生思考,效果不尽人意。教学中,教师针对问题,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这一语句设问:“对岸的敌人是援兵,命令在身,目的明确,警惕性应该很高,他们怎么能不疑心?”引擎矛盾,然后引导:“假如你是敌我双方的指挥员,你会如何分析对方情况?”至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小诸葛”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教师让学生深入文本研读与对话,入情入境,参与敌我双方斗智斗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这一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如,前文交待,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所以,我们的战士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虽然合情合理,但仍然不能完全消除敌人的疑心。他们认为,对岸的部队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敌人”,怎么就不可能是碰上敌人又赶过来的红军呢?又如,有的学生认为,从环境看,漆黑的夜晚下着暴雨,只能听话分辨对岸情况,敌人没有“疑心”视角,但有的学生却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认为,越是看不清对岸情况,越会引起敌人的疑心。在激烈的争论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能使敌人“并不疑心”的实质原因应该是红军“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这一点。因为他们认为,在敌人看来,如果对岸是红军,他们不可能,也不敢点起火把跟敌人赛跑。敌人怎么也想不到红军如此勇敢机智!其中“索性”一词既表现红军的品质,又包含了“敌人并不疑心”这一行为结果。于是,课堂从问题的解答转化为对“索性”一词的解读,对语言表述的欣赏,找回语文阅读教学应重点进行语言学习的源点。这样的生成,从引擎矛盾入手,引导自主感悟,深入浅出,消除矛盾,消化疑心,变问题的解答为语言学习,从而加深体会到红军是何等勇敢机智,一举多得。
  
  三.在比较领会中“生成”
  
  在自然界,浩瀚的大海与涓涓的细流,一对比,大小之别,天壤之分:在人世间,正义与邪恶,大公与无私,真诚与虚伪,一对照,褒贬之异,泾渭分明。可见,事物的各自特征往往在对比中最能显露出来。在比较领会中“生成”,就是根据“对比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细节等进行认真揣摩,仔细推敲,或挖掘文体比较领会,或联系生活比较体验,使学生准确把握事物特点,理解学习内容,而且拓展延伸学习内容,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例如,《穷人》这篇文学作品,以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全文除了题目,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得十分真切;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主人公的美德,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为了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读进去,想开去(课文单元“导读”要求),深入领会意境,感受语言艺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尝试在比较领会中生成的策略,效果明显。下面是教学过程中研读“温暖而舒适”的教学片断实录:
  师:请把第一自然段再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发现“温暖而舒适”包含什么意思?
  生:思考(答不上)。
  师:(点拨,播放海风呼啸,波涛汹涌的课件)跟自己的生活比较一下,如果你们现在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能感到“温暖而舒适”吗?
  生:(纷纷举手)不能。
  师:为什么?
  生:我家里有空调,电视机,电冰箱……比他们舒服多啦!
  生:我家的套房可大了,生活环境十分幽雅舒适。
  生:……
  师:他们为什么能感到“温暖而舒适”?
  生:因为他们家穷,只要不受寒冷,能勉强填饱肚子。
  生:他们太穷了,他们对“温暖而舒适”的要求很低。
  师:可见,作者在这里写上“温暖而舒适”,实际也是在反映渔夫和桑娜的家里穷。
  生: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我能感到“温暖而舒适”。
  生:我也能。
  师:能感受到“温暖而舒适”的请举手。
  生:举手(十多个)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桑娜太好了,他们家虽然困难,但在桑娜的关怀下,我能感受到母爱,我就很满足。
  生:他们家是穷,但孩子们在母亲的呵护下安静地睡着,无忧无虑……
  师:同学们都有各自的感受,但感受的标准不同,请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从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中体会;一种是从亲情、情感方面感受。
  师:说得很好。刚才我们通过比较,从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方面体会到“温暖而舒适”包含他们家穷。如果从亲情,情感方面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可以想象,桑娜关爱他人,心灵美好。
  师:再仔细想想,除了比生活环境、比生活条件、比情感体验,还可以通过什么进行比较,加深理解体会?
  生:比社会制度,桑娜一家生活贫穷是沙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他们的生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温暖而舒适”。而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生活美满幸福。透过“温暖而舒适”,我们深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生:(迫不及待)老师,还可以比写法,我们学过一种写法,就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品质。“温暖而舒适”是环境描写,在这里能衬托出桑娜的品质。
  师:对,能想到写法,很好。
  生:“温暖而舒适”还能衬托渔夫的品质。
  师:为什么?
  生: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把“温暖而舒适”跟课文的最后一段话联系起来,就能理解出来了。
  师:请把你的理解说得具体一点。
  生:渔夫回到家里,得知西蒙死后,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桑娜一边说明情况,一边拉开帐子……这时,渔夫和桑娜两颗善良的心相互碰撞,进发出“爱”的火花,给人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感觉。此时,“温暖而舒适”的家庭环境不但没有变,而且更加美好。因此,“温暖而舒适”这一家庭环境描写自始至终巧妙地衬托着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
  (反思:教师预设通过对比帮助学生领会“温暖而舒适”包含桑娜一家生活贫困、艰难,从而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由于“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我能感到温暖而舒适。”这一出乎意料的回答,激发了思想火花,拓展延伸了学习内容,使课堂生成不断,妙趣环生,精彩叠起,喜出望外。)
  
  四.在感受声响中“生成”
  
  声音是无形之物,转瞬即逝,而作家却常用比喻、摹拟等方法,写得形象生动又惟妙惟肖。课文中有许多精彩描摹“声音”之处,学生往往对这样的描述容易产生兴趣。在感受声响中生成,即通过课文中的声音描写或通过课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感受声响,进行情景创设,使这些声音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感悟“以形写声,以声传情”的艺术表达效果或实现多元解读。例如,课文《第一场雪》的第四、五自然段中两次出现“簌簌”这个词儿,为了引领学生解读“簌簌”,走进文本,教学中,我借助信息技术播放、摹拟关于“簌簌”的两组画面与声响,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想象、感受、体验中生成。先看第四节里的“簌簌”:“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的不断往下落,树木上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在这句话里,“簌簌”是个象声词,它表示雪花落时发出的声响,虽说这声音十分轻微,但在万籁俱寂的山村夜晚,听上去却显得特别清晰。从“簌簌”声中,学生感到这确实是一场罕见的大雪。再看第五节里的“簌簌”:“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的摇晃,美丽的银条和雪球儿簌簌的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这番美丽的雪景是作者第二天早晨推开门时看到的情景,因而这第二个“簌簌”是用来形容雪花随着风儿吹动,树枝摇晃纷纷落下的样子。这一点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我设计制作课件时有意体现雪花飘落时的“簌簌”声在风声中消逝的细节,突显雪花纷纷扬扬的情景,让学生在声音的变化中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状态美。又如,我帮助学生欣赏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从感受“敲门声”入手,引导多元解读,体验“推敲”意境。于是,学生在赞赏韩愈为贾岛推“敲”的同时,也对“推敲”产生了新的认识:1、“敲”与“推”哪个字用得好,应视其实际情况定。“敲虽显得有礼,有人情味,但如果寺内只有诗人一个人,就不必“敲”了;2、如果从“鸟宿池边树”的情境看,用“推”比用“敲”好。“推”可以是无声的,“敲”会惊动宿鸟,打破大自然的和谐与静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很多,它们仿佛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珠,汇聚一池清澈、平静而又蕴含生命活力的湖水。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把握策略,巧妙引发,就能激荡起洁白美丽的浪花,给生成性课堂带来更多精彩。
  
  林建国,教师,现居福建莆田。

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