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56

[ 王彦杰 文选 ]   

简析《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

◇ 王彦杰

  摘 要:《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抒情诗,浪漫主义精神是其永久魅力之所在。《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首先表现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为理想抗争的坚毅精神。其次表现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热烈奔放。第三还充分体现在幻想、比喻、神话等审美追求上。
  关键词:《离骚》 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抒情诗,以其想象瑰丽,“惊采绝艳”[1]的非凡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浪漫主义丰碑。可以说浪漫主义是《离骚》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浪漫主义精神。
  
  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为理想抗争的坚毅精神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对“美政”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他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得的悲痛。全诗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自述家世生平,诗人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虽然楚国政治黑暗腐朽,但诗人还是表示出了实现“美政”理想的坚定决心。后一部分极其浪漫诡奇地表现了诗人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更加突出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所有这些使《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了坚实的依托,成为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
  因此,《离骚》浪漫主义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为理想抗争的坚毅精神。积极的浪漫主义总是力图增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人们心中唤起对黑暗现实的反抗。我们称《离骚》为最宏伟、最惊艳的瑰丽奇谲的浪漫主义诗篇,正是因为它真正诠释了浪漫主义的本质。
  那么,是什么理想值得诗人屈原如此苦苦追寻,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呢?“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毫无疑问,是“美政”理想。所谓的“美政”理想从《离骚》中我们可以知道,其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治理国家。《离骚》云:“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诗中称赞商汤夏禹“举贤而受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并列举了傅说、吕望、宁戚、百里奚、伊尹等身处贱位却得到明君赏识的事例,借以讽谏楚王。另外,楚国的现实是“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还有“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正是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屈原才希望楚国国君能像古代的“三皇”“尧舜”一样德行精美无瑕,光明正直,像“汤禹”“文武”一样“严而祗敬”,能团聚众芳“遵道得路”“举贤授能”循法“不颇”,[2]表明自己也要做一位像古代的吕望、宁戚那样,虽然身处贱位而其志不灭,其气长存,其愿远大的贤臣,不辞辛劳地奔走于楚王前后,引导楚王赶上先圣前贤们的足迹,去振兴楚国统一天下。
  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不顾自身安危苦苦劝谏楚王,修改陈规,破除陋习,亲贤臣,远小人,其赤胆忠心可昭日月。并怒斥党人徇私枉法败坏朝纲,表明自己宁愿以死来证明清白,也不愿与那些“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的奸佞小人同流合污。其中诗人在抨击楚君淫逸放纵,不体察民心,听信谗言而怒迁忠良,背信弃义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冒死进谏,独立不迁的顽强意志。特别是诗人在寻找“圣君贤相”“两美必合”的理想境界时,不避路途漫漫,始终如一的上下求索,锲而不舍,反复追求的不懈精神和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以斗争意志上的支持和鼓舞,唤起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3]。
  
  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热烈奔放
  
  《离骚》浪漫主义的另一表现是感情的热烈奔放。为了表现这种热烈奔放的感情,作者在抒情长诗中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借助这一高大峻洁的形象来表达他火山爆发式的内在情感,从而使《离骚》具有更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是一个有着崇高的理想、纯洁的人格、丰富强烈的感情的主人公。他一片赤胆忠心,“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充分说明楚王若能举贤任能,修改法度,治理国家,诗人就决心甘愿充当前驱;他曾为实现理想和抱负而积极奔走“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表现出愿为国事奔走效力,赶上楚国先君的足迹的精神;“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弭章。”从这些香草和装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则是人格的外在显现;探求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发而为对有限时间的珍视,“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屈原陷入极端艰难的处境之中,但他却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的鼓舞下,屈原才能对楚王及腐败的佞臣集团展开尖锐的批判。“愿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这是一个苏世独立,高大峻洁的主人公形象,而这个抒情主人公正是诗人屈原自己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从《离骚》神采飞扬的文字,强烈奔放的感情,神奇瑰丽的想象中感受到屈原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作品字里行间充盈着的那股炽热的激情似乎随时都要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犹如投石于一片平静的湖面,我们的内心世界也似乎随之激荡开来。当我们读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似乎有一股炽热而又饱含忧国忧民的深情扑面而来,感人肺腑。我们从“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中可以看到诗人追求“美政”理想的坚毅和决绝态度,那一往无前的胆识和勇气自然而然地流露,却又那么强烈,那么震撼。“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志行高洁,耿介忠直却又生不逢时,饱经世事沧桑的主人公,一个“哀民生之多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主人公。
  
  三、奇异的审美追求
  
  《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还充分表现在幻想的形式,离奇的情节,形象的比喻,恰当的象征以及神话故事等审美追求上。
  首先,诗人大胆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全诗运用江蓠、辟芷、木兰等花草和鸷鸟、虬龙、鸾鸟等异禽作比来抒发感情,使香草美人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让人们在各种艺术形象中去识别真善美。在这里,复杂的政治斗争,似乎变成了关乎男女爱情的波折。现实中的国君变成了“美人”“荃”“灵修”[4],是主人公追求的对象;腐朽的贵族反动势力变成了妒人之美的“众女”;诗人为革新政治,培育人才,变成了栽培花草;诗人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品格和才能上的修养,则变成了喜爱佩带香花香草,讲究修饰。经过这样的一番比喻和象征,把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斗争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启发人们的认识,激励人们的心灵。
  其次,诗人借助神话进行大胆想象。抒情主人公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碰壁后,四处浮游求索,在幻想中向重华陈辞,借以倾吐内心的悲苦。接着,他的思想又飞往古代社会,从大量的史实中看清了一个国家兴盛衰亡的规律,又从求神问卜中得到神灵的启示:只要圣君贤相,两美遇合,就可以建功立业,扭转乾坤。诗人就是这样结合历史传说和逸闻掌故驰骋自己的想象,通过幻想再现了丰富多彩而又深沉久远的历史画面,从而启示人们正确理解他的“美政”理想,表达他借理想改造腐败黑暗社会的强烈愿望。抒情主人公除了在人间探索国家兴衰成败的发展规律,还转向天界寻求真理。在主人公面前,或望舒先驱,飞廉奔属,鸾皇先戒,雷师铺张,风鸟飞腾,飘风相离,帝阍开关,倚门而望;或琼枝为粮,飞龙驾车,瑶象装饰,凤凰承旗,蛟龙为梁,云旗委蛇,千骑万乘,九歌韶舞;百神缥缈而降,九嶷列对相迎,威仪端庄隆重,场景壮丽辉煌。这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灿烂!在这里,诗人展开幻想的翅膀,通过神话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这是一个神话的世界,一个奇异绚丽的世界,一个异想天开的世界,同时也是作者心目中真实的世界。诚如郭沫若所云:“屈原的想象力,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步的。特别是通过《离骚》——最宏大的长篇抒情诗,我们可以看出,他把宇宙中的风雨雷电云月,作为他的侍从御者仆夫,使凤凰和蛟龙替他拉车子,让它在空中驰骋,他忽而飞到天国的门前,忽而跑到西极的海边,结果,上天下地都不能满足他要求,而不得不决心自杀”[5]。
  《离骚》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这是因为作者在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诗人把宇宙之博大浩渺和人间的腐朽黑暗以及个人生命的短暂与渺小结合在一起,把崇高理想的表现,真挚感情的抒发和神奇壮美的想象,绚丽生动的夸张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诗歌格外灿烂生辉,以致于我们之之仿佛在幻想的世界里,沐浴着作者思想的光茫,又好像在天国的花园里饱吸了香草美人的浓郁芳香。
  正如李白在《江上吟》中所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历史的风尘早已荡没了楚王的高台华屋,但屈原的《离骚》却以浪漫主义的灿烂光辉照耀着千载文坛,永远与日月争光。
  
  注释:
  [1]刘勰:《文心雕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6页。
  [2]洪克明:《奇谲悲壮,惊采绝艳》,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年,第3期。
  [3]马茂元:《楚辞选序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4]梁惠鹏:《简析<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5]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王彦杰 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67001)

简析《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