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七年级选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物的词。其另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同样反映温馨而富有情趣的江南农民生活情景。这两首词都给人以清新之感,容易让人感觉辛弃疾是位田园词人。其实这类词在辛词中只占极小一部分,辛词绝大部分是反映军旅和政治题材的词,这缘于辛弃疾是真正的军人出身,曾过着“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军旅生活。辛弃疾最终却以文为业,成为一代大词人,这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众多文人中,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注定了他在文人中的独特性和辛词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一、以武起事,军人的经历——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金朝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的灾难在他的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济南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义军,后与耿京的义军合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刃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弃疾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骑千里,将其押送到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辛弃疾南归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苻离,南宋王朝又倾向对金和议,宋金对峙局面渐趋稳定。对金妥协投降派长期在朝当政,辛弃疾凛然的军人天性和决不与投降派妥协的政治态度使他陷入孤危,屡受打击。他作为南宋臣子的四十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断断续续被任用的二十年中,被频繁调动三十七次,但他不放弃任何一次效力的机会。
宋宁宗嘉泰、开禧年间(1201—1207),韩侂胄当权,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再一次起用辛弃疾,这时离辛弃疾渡江南归已有四十三年了。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写下了生气勃勃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但辛弃疾刚刚开始重燃斗志,韩侂胄就把他罢免了。开禧二年(1206),韩出兵北伐,大败。失败后辛弃疾也受南宋统治集团的一些流言蜚语中伤,说他煽动韩出兵,辛弃疾受到极大刺激。次年(1207),他抱着始终没有实现的政治抱负与世长辞了。辛弃疾的一生充满战斗精神,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的战斗形象存在于历史和自己的诗词中的。
二、沉郁的心病,无奈的稼轩——辛弃疾的名号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从小使枪舞剑,五尺身躯壮如铁塔。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曾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艰辛”、“酸辛”、“悲辛”、“辛辣”,尽是悲苦字眼,世上诸多甜美顺达之事总轮不到他,南宋王朝将他闲置了二十年。二十年来让他脱离军界、政界,只许旁观,不许插手,也不得插嘴,这对于满腔报国之志的辛弃疾是再痛苦不过了。
辛弃疾曾在词中自我解嘲:“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唱成了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但辛弃疾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军人,向往的是沙场驰骋的军旅生活。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痛苦和寂寞。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看来他真的要弃甲归田了,并自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的意义,自号稼轩。这时他寄情于庄子的文章和陶渊明的诗,写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场景的词。如《清平乐·村居》《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等。表面上他好像过着一种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实际上他内心深处希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从未熄灭过。
三、刀光剑影寓诗词,金戈铁马炼词魂——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和苏轼同为宋朝豪放派词人,有人说辛词继承了苏东坡,但苏词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的山水之阔。苏东坡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铁马来壮词威,而辛弃疾则处于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南宋,且一生追求的从来不是做一个词人,他是从北方“归正”来的军人,理想一直是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为此,他时刻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辛词可以说是用剑与血写成,笔锋之间充满凛然杀气,比之苏词在豪放风格上更生动、更突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虽杜甫诗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王昌龄也曾写“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者的想象、抒发和描述。而辛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词典。“列舰层楼”,“投鞭断流”,“剑指三秦”,“长剑铗”,“横槊气凭陵”……辛弃疾的战斗经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使词的意境雄奇阔大,并常用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表现他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这些构成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当他被迫脱离战场,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时,郁结于心头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舎,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悲与恨的纠缠,造就了辛词独特的魄力:悲歌慷慨,志气昂扬,足以警顽起懦,激励人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两宋词家的最高水平。宋朝三百年的动荡历史产生了千古一人辛弃疾。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笔者要说辛弃疾“词人本色是军人”。
(沈洪错 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初中部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