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2期 ID: 148949

[ 李江超 文选 ]   

浅谈个性化阅读教学

◇ 李江超

  摘 要:目前高中阅读教学举步维艰,有些教师一味地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将现代文题型训练放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缺乏一种美感;有些教师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感受束缚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学生的思想没法真正地驰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个性 阅读 交流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自己的思维去“框定”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观点“统一”学生的观点。很显然,这种做法不符合学生阅读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何去何从?
  专家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阅读园地里应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
  不同的学生阅读课文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接触一篇新的文章时,笔者尊重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课堂上,默读者有之,边自读边旁批者有之,互相交流读书心得者有之,分角色朗读者有之,运用参考书进行合作探究者更是大有人在……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都能有所收获。笔者先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观赏文中节选部分的话剧,再特地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以理清头绪。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拿出课前查阅的曹禺的生平简介以及后人对这部话剧的评价和一些话剧图片等资料,与小组里的同学边看边讨论;有的边自读边旁批,梳理出自己的感受和不懂的问题;还有的几个组成一组,拿着课本,抑扬顿挫,从角色朗读中体味人物的个性特征……下课的时候,有的和同学一起已经排演好了这篇课文的课本剧。从学生的反馈中,笔者发现他们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比课本要丰富得多。
  二、交流自己独特的阅读见解
  在学习苏教版《秋声赋》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思路:先直接写秋声,后写秋状,再写秋心,最后写秋感。然后组织学生就本文的结构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有学生对课文中秋状的描写产生了异议,有个学生认为这一段偏离了文章的主题;而另一个学生却认为这一段是从侧面来烘托秋声的,描绘了秋声凄凄切切,呼号奋发的原因,两个学生为此展开了热烈辩论。尽管其中一个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笔者还是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因为这种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习热情是弥足珍贵的。
  苏教版《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学生在对本课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句话有一美:“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静态的叶子和花以动态的描写,应为一美。这下,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这一句话上来了。另一个学生认为“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几个字给人一种朦胧感,也应为一美。有的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读着读着就感到淡云遮月,好像为圆圆的月亮蒙上了一层面纱,既神秘又梦幻,由此想开来,有种梦幻的感觉,那就更美了。
  同样一句话,角度不同,感受也有所不同。全国知名小学语文研究专家、杭州大学教授朱作仁先生曾作过十分精彩的论述:“由于同一语言文字对各人产生的内心视像互不相同,所以在语感过程中,激发起的情感倾向和想象形象也就随之而异。例如‘树木’这个词,在阅读者的想象中不可能是同一棵树,它或是在月光下,树影婆娑,发出沙沙声响,它或是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它可能是满天风雪傲然挺立的翠柏,它或许是枝叶干枯暮暮垂死的老松……”
  正是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智能上有所不同,所以其阅读的感受、理解、体验也自然不同,都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采取各种措施和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三、表达自己真切的阅读感受
  在结束一篇文章的学习后,不可不让学生谈谈自己真切的阅读感受,当然同样一篇文章,富有个性的学生也会有富有个性的读书心得。
  在苏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结束后,学生的“读后感”交上来了:有生意盎然的湘江秋景图;有在旁边写上批注的从网上收集的数十首毛泽东诗词;有洋洋洒洒数页的读后体会;还有学生模仿“沁园春”填写的新词……
  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认识到:阅读认知过程,是一个从文字符号中获取意义,对文字符号进行由表层到深层的解码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受阅读材料内涵的多元影响,还受阅读主体个人修养、文化层次、思维方式、分析角度乃至阅读动机、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解码的过程也必然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而学生学成反馈的表现,更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朱士国.让对话成为教学的一种必然[J].语文建设,2006,(11).
  
  (李江超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214500)

浅谈个性化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