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2期 ID: 147809

[ 康敏 文选 ]   

论应用文课程改革方向

◇ 康敏

  摘要:传统应用文课程以其格式、概念等规定性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应用文课程的不足,本文从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关系、课程价值、课程作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用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应用文课程改革
  应用文是具有规定性或约定性(规定性和约定性均为人们普遍认可的,在此具有同一性,后文均以规定性指代二者)特点的一种文章形式,其主要功用在于让人们以简约的方式读解,而不必思考形式上的排列组合所表达的意义,读解应用文是直指其内容的。而规定性也使得掌握格式成了写作应用文的前提,从而传统应用文课程教学将内容锁定在了应用文的格式上,主要教学目的确定在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格式上。过去,这一课程内容的确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方便,而在网络已经广为普及的现代社会,应用文教学所需要的不再只是由教师或者教材为学生提供关于格式(或概念等规定性的内容,后文均以格式说明)的信息,而需要在格式之外寻求更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意味着对传统应用文课程诸多观点的重新审视:什么是应用文课程更有价值的内容?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回答什么知识更有价值,在此基础上思考什么是应用文更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确定知识的价值便需要进行比较,而比较的前提便是确定衡量知识的标准。那么依据什么来确定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呢?
  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出知识型这一概念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具体来说知识型是指“一组匿名的历史规则”,这些规则“在某一时期的时空中通常是确定的,而且对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地理和语言领域来说,是陈述功能运作的条件”。而当“一个文化有时候不再像它以前所想的那样进行思考了,并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其他事物”[1]时,便出现知识型的间断,即知识的转型。任何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知识型,知识型决定了这个时代评价和产生新的经验和信息的框架,而知识转型则意味着这个时代借以评价和产生新经验和信息的框架发生了改变,有可能在原来认为是谬误的、邪恶的东西,现在成了合法的知识,这便是知识转型的结果。福柯认为,自16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先后出现了四种知识型,且四种知识型之间存在着断裂的鸿沟,即间断性,而将现在的知识型则理解为当代知识型,是操作性工具社会转为创新型社会。创新型社会的特点之一便是它是不断变化更新的,这就要求人能够及时把握变化,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模式。而对什么知识更有价值的思考,我们是不可能抛开这一创新型社会的前提,衡量有价值指示的标准便应该与创新型社会要求相适应,即应该是能够促进更新、变化、及时调整的。应用文更有教学价值的内容如何在这一知识型下把握和调整?需要先了解应用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从教材方面来看,格式仍然是教材当中最主要的内容。从近年来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来看,虽然有一些教材将网络写作列入其中但没有体例上的根本变化,通常体例如下:文种的含义和特点,分类和写法,写作要求,再加上写作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最后有例文解析。这一系列的规定性的知识便注定了学习者只能接受,没有可以发挥个人能力的任何余地。的确,应用文的格式是规定性的,是不允许创新的,创新知识型社会衡量什么是知识最有价值的标准之一是其能否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这种规定性的知识对于现代网络如此发达,信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创新知识型社会,是否具有作为一门课程主要内容的价值?是否应该重新定位应用文课程的内容?如果格式不能作为应用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应该以什么来代替呢?
  第二,从教学关系上来看,现行应用文的主要内容导致了教学方式的古板僵化,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忽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商关系的构建,与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背离。以应用文格式等规定性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师只能将现成的规定性的内容“告诉”学生,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无条件接受。在此过程中,不需要学生自己的见解,不需要学生的创新,学生只是接受者,扼杀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是居高临下的知识权威,没有师生之间关于知识的对话,知识是没有任何商量和讨论的余地的;也不会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独裁者,是课堂中的统治者。这与现代教育改革所提倡的解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提倡平等师生关系是相背离的。怎样才能突破这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显然现有的以格式等规定性内容为主的应用文教学陷入了僵局。
  第三,从课程存在价值来看,格式等规定性内容作为应用文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已经被时代抛弃,我们应该开拓出具有存在价值的课程内容。早在1958年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中明确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使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属于显性知识 ;还有一种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我们称为隐性知识,就如在成千上万张脸中可以辨认出我们所认识的那张脸,但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辨认出的。而网络的普及,让社会中的每个人能够很便利地查找到所需的显性知识,诸如应用文中各个文中的格式,概念和分类等只要点击便可轻易搜索到,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应用。能够通过网络解决学习应用文格式这一规定性目的,我们还需要在课堂中花费诸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吗?但是应用文的写作是否只要知道格式定义便可写好?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要写好应用文,还需要掌握与其相关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表述,而隐性知识则是无法通过网络获得的个人的体悟经验等等。
  我们应该思考,能够在网上查阅到相关格式,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将其作为主要内容吗?那么什么样的应用文知识才有在教学中存在的必要呢?
  第四,从课程促进发展的作用来看,应用文教学不仅没有促进学生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发展不仅仅是指促进学生的记忆、储存、运用知识的能力、接受现成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批判、鉴赏、创新的能力。现行的应用文教学以规定性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该采取何种措施避免这些问题呢?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来看,应用文教学要成为有价值的教学,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必须颠覆现有的以规定性内容为主的教学内容,而将以往处于边缘的非规定性内容纳入其中并代替规定性内容的地位。
  与知识转型带来的变化相应,知识的转型则意味着衡量知识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应用文课程主要内容应给以重新衡量,衡量的标准便是与当代知识型相适应的创新性。如何在应用文中发现具有创新性特点的教学内容是关键,应用文本身的规定性是无法改变的,或者说是无法成为创新性内容的,那么除了规定性之外,应用文还有哪些方面有创新的可能呢?从搜集准备材料到写作应用文的过程来看,格式只是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而写作过程中的搜集材料,选择材料,构思及修改,是应用文写作的关键,并且也是应用文最富有创新的部分。在现行的应用文教材中将这些关键的环节一笔带过,而将格式作为了关键部分。在应用文教材主要内容上加以调整,这是应用文内容改革创新的契机,也是应用文教学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应有举措。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打破古板的教学方式,建立平等的师生间关系与合作的学生间关系。在以搜集材料,选择材料,构思修改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人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项的输出接受的关系,而是相互的学习,相互输出与接受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课堂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生之间也形成互相学习的合作关系。
  再者,网络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内容,人们不再以获取现成的知识多少来衡量一个人,而以是否能够有效而个性化地运用现成知识来衡量。现在我们可随时随地在网上获取现成的知识,诸如应用文的格式、概念等,但是我们却不一定能够在获取了这些之后便能够有效运用,我们能否在学习了应用文写作的格式及相关的内容后就可以写一篇很好的应用文呢?不一定。因为在应用文写作中除了格式概念等显性知识,还有很多隐性的知识是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的,隐性知识是个人化的,非正规化的,很多时候很难用确切的语言、符号表述。在应用文的写作中,可表现为给你具体的格式,同样的事件,甚至将所搜集的材料都提供给你,可是写出的文章却差别很大。主要在于除了显性知识外,每个人所具备的隐性知识是不同的。
  隐性知识的获得最主要的方式便是师徒相传,我们要通过与教师对学生口耳相传,甚至是学生模仿教师的方式去领悟隐性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应用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也使得应用文课程的存在有了必要。
  第四,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促进人的发展,应用文也不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所谓发展越来越被看成是一种唤醒的过程,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创造性力量的过程,一个释放社会大多数成员个体作用的过程”[2],但现行应用文课程却因以严格规定性格式等为主要教学内容而阻碍了人的发展,应用文课程要“唤醒”人的创造性力量,则需要对现行课程进行改革,发掘应用文能够“唤醒”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合作意识等能够创新的内容。
  如果应用文教学不进行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上彻底的改革,还在原地踏步,那么作为一门学科应用文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只有挖掘应用文课程中的个性化知识、隐性知识、创新性知识并寻找其教育价值,应用文课程才具有存在的必要,而这一工作则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注释:
  [1]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7页。
  [2] Bruno Ribes:《Domination or sharing?:Endogenous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The UNESCO Press,1981年版,第65页。
  参考文献:
  [1]孙荣利.大学生常用应用文写作教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康敏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712082)

论应用文课程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