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78

[ 陈卫华 文选 ]   

浅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 陈卫华

  所谓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古代教育家孔子善于言谈,循循善诱,所以“门人弟子填其室”。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动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是满足的神情。教师语言的魅力如此之大。本文试从简明性、准确性、生动性三个方面入手,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进行简略的归纳。
  一、 简明性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辞约意丰是最高境界,即用最简明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含义。课堂上的语言若过于冗长,必然语无重点,令学生生厌。老师在课堂中必须注意语言的凝炼性,让学生从教师精炼的语言中听懂每句话,把握住每节课的重点。我同时教两个班的语文,在一个班讲授《观沧海》这首古诗时,我考虑到学生文言功底较差,怕他们不懂诗的含义,就先一句一句地给他们翻译清楚,分析课文时,问“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写了哪些景”时,学生根据我的字面翻译,回答得五花八门,效果不是很好。在另一个班我调整了方案,先要学生自己读,自己揣摩诗的含义、诗的意境,学生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展开联想,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其中,我只作了简单的点拨,学生的分析、领悟却非常透彻。从教学语言角度看,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度,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凝炼程度。因此,教师应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力争用最少的语言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二、 准确性
  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对语文教学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准确表达,那么还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因此,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精辟的见解,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能用凝炼的语言准确捅破学生理解的隔膜,让学生眼前一亮,见到明媚的阳光。讲解《风筝》时,学生大都能感受到笼罩全篇的浓浓的“悲哀”,但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是“我”因“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无法补过的“悲哀”,我在分析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是“我”对中国儿童教育制度的“悲哀”,对儿童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的深沉感慨,从而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三、 生动性
  生动即活泼感人。一位语言学家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语文教材都是名家名作,语言凝炼优美。我们的教学语言只有生动形象,才能把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而欲做到此: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激情四射。声音平板、始终用一个音调上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平淡厌烦,甚至昏昏欲睡,当然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即使学生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也会在这种言语中消失殆尽。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明显不同。比如,引导学生学习《童趣》,我模仿孩子的语气、神态,或“怡然自得”、或“呀然一惊”,教师讲得抑扬顿挫,学生学得摇头晃脑,师生乐在其中。实践证明,富有激情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留下较深的印痕,记忆也能巩固持久。更重要的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际中也能“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形象逼真,讲事情节生动,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的语言必须挑动人心。挑动人心的语言是教师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我现任教的初一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刚从小学走进来,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怕麻烦、不喜欢查词典,生字的读音常常是想当然。为了帮助学生改变这种陋习,我常在课堂上用这样的话去挑动他们:“看谁查词典的速度最快?”“哪一位同学最先查出来,就把你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这篇课文中有几个生字或不常用的字,有没有同学提前预习了,能告诉大家这些字的读音吗?”往往此言一出,下面马上是一片翻动词典的“哗哗”声。久而久之,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改变了生字注音时想当然的坏毛病,而且还养成了提前预习课文的好习惯。由于预习到位,上课时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再次,教师的语言必须文采飞扬。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周身应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连珠,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如在教学朱自清散文《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东风浩荡、万物复苏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耳边就仿佛听到解冻的小溪淙淙地流淌,报春的燕子细细地呢喃;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春为人们所喜爱,为人们所吟诵。朱自清的《春》妙笔传神,历来传诵不衰,我们一起来欣赏。”如此导入,用诗一般的语言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飞扬的文采和广博的见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最后,教师的语言必须幽默风趣。新课改要求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用语,同时要求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前苏联教育家斯雅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平时我也注意语言诙谐有趣。讲读《春天》,我让学生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春天,有一学生就说到春天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满山遍野的野菊花。我笑着纠正:“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你培育出春天开放的野菊花。”一言既出,全班都笑起来,后来的课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教师的风趣幽默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事实证明,幽默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文教师就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饱满的热情,如此,教学语言才能简明、准确、生动,借此来“粘”住学生,让他们随着我们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伍佑镇初级中学]

浅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