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67

[ 吴秀珍 文选 ]   

《推销员之死》中的神话暗喻

◇ 吴秀珍

  内容摘要: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是二战以来美国的最佳戏剧,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位推销员,本文试图解析小说中的神话暗喻。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主人公 暗喻
  
  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推销员之死》其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个年事已高的旅行推销员,虽然一辈子勤勤恳恳地为公司卖命,但最终却被一脚踢出公司。推销上的失利不仅没能让威利从梦幻中惊醒,反而因其一心想获得成功的欲望受到压制,导致他精神失常,思绪混乱,进而陷入无边的烦恼和自我陶醉之中。威利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把自己失业的消息告诉家人,而是每天假装去上班,甚至向朋友借钱充当工资。在这种经济和精神压力下,威利每天生活在神情恍惚之中,满脑子都充满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他时常回想起两个儿子小时候的事情,并以儿子为骄傲。在剧中,威利几次把自己的儿子比作希腊神话中风度翩翩的美少年阿多尼斯。在他的心目中,儿子长得就像神一样俊美,充满着魅力,在社会上也会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同时会取得事业的成功。然而,威利对神化中阿多尼斯的理解,就像他对自己所处的商业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一样,是肤浅而又无知的。
  在古希腊神话中,美男子阿多尼斯(Adonis),为希腊美女密拉(Myrrha,亦作Zmyrna)乱伦所生,后来长成为“一个超凡俊美动人的少年,并为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所爱”。爱神试图把奥林匹克山上的智慧教导给他,然而,年轻的阿多尼斯总是骄傲自满,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年轻的阿多尼斯精力充沛,喜欢去野外狩猎,享受追赶野兽的刺激。后来,爱神突然预感到阿多尼斯会遭遇不测,遂劝他不要冒险去打猎,让她在他的身边,保护他的安全;但阿多尼斯并不相信,结果他真的于翌晨打猎时,被箭猪咬死,滴滴鲜血化为鲜艳的红玫瑰。那花虽然魅力,但只是昙花一现。
  剧中威利把自己的儿子比作神话中的阿多尼斯是在第一幕的中间出现的,也就是当威利回忆他家庭过去的时候。当时他的两个儿子还年轻,对他来说生活还存在着很大希望。威利在赞扬英俊的儿子比夫(Biff)和哈比(Happy)时说:“伯纳德在学校成绩很好,但进入商界,你们要比他好五倍。那就是我为什么感谢上帝,你们都像阿多尼斯。”。威利认为把自己的儿子比作希腊神话中的男神是一种很博学的恭维,但遗憾的是他并不了解关于阿多尼斯的整个故事。从威利的这些话里看出,他对商业社会的无知以及对经典神话中阿多尼斯神的肤浅认识。
  事实上,威利试图把儿子比作成希腊神话中阿多尼斯的做法,正如他给儿子所提出的在商业界的建议,是一样愚蠢的。他幻想自己的儿子可以靠个人魅力在城里闯出一片天下来;他把自己的成功看成受别人的欢迎。他并不明白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弱肉强食,“吃了果子扔了皮的社会。”这也表明威利无力看透事情,不要说古代的神话,现代的商业,就是作为一个父亲也不能为儿子提出合理的建议,甚至给儿子一种误导。他不去教育孩子们要具备诚实和埋头苦干的品质,却时时把自己不切实际的梦想灌输给他们。他甚至使比夫和哈比认为不经过努力,单靠自己的魅力就可以获得成功。以至于后来,儿子比夫和哈比打算贷款开一家运动器材店,幻想着一夜之间发财致富。威利也打算在纽约谋一份不用出门的工作。结果他们都失望而归,毫无作为。老子被解雇,儿子没有借到钱,失望中的威利在听到儿子对他不切实际的梦想之后,深感内疚和自责,竟然撞车骗保,希望用这种方式得到那笔保险金让儿子去经商。
  威利对儿子的这种比喻,也会使人联想起比夫和哈比拥有和阿多尼斯相似的不幸经历。他们两人虽然都像那浸满阿多尼斯鲜血而盛开的美丽的花朵,年轻、英俊又吸引人,但他们的美只是暂时的。他们年轻的生命,也曾经和阿多尼斯的一样有前途,结果什么都没有做成。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也被野兽所杀,而是他们就像俊美的阿多尼斯一样,认为外表的吸引力和表面的魅力能够帮助他们度过一生。他们两人虽然都三十多岁了,早应该负担起生活的责任,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养家糊口,过着独立的生活,但是比夫和哈比还是像上高中时一样的不成熟,从邻居家偷东西,与女孩子鬼混,一有机会就撒谎。虽然他们并没有向阿多尼斯一样悲惨地死去,他们的年轻美貌也没有任何价值。事实证明,他们就像自己的父亲吹嘘的那样,就像“阿多尼斯”。
  
  吴秀珍,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教师。

《推销员之死》中的神话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