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唐宋名家词人中,布衣寒士极少,而贵族词人尤多。这些贵族词人在写词时,很难突破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而当他们以词体形式写出内心深处的无端哀怨时,这些词就在共同人性的大范畴中,成为表现人类千古共同悲哀的作品了,这些作品大多都是闲愁词。闲愁词以其超阶级性与永恒性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也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唐宋词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唐宋词人 闲愁词 美学特征
闲愁词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它无关乎生理的痛苦或物质生活的困顿,它与具体实在的愁苦不同。人生愁苦,与生俱来。一般人所谓的愁苦,往往因境因事而生,而“闲愁”却是一种不可得而名的“无名哀乐”。譬如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宦海风波,家国兴亡,悼亡伤逝,恨别念远,这种种情况引起的愁苦都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都称不上“闲愁”。平民的歌谣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布衣寒士抒发的是报国无门的不遇之鸣,身家不幸的词人咀嚼的是一己之悲欢,生逢乱世的诗人着意于伤时悯乱,这样的诗词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当然也不算“闲愁”。只有那些既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又不乏忧生伤世的词人,才有可能撇开现实的纷争与喧嚣,把感情的触角伸到心灵的深处,使人类深层意识中永存的一份悲凉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种愁绪以人生的缺憾为基因,与现实的联系表现得更为渺茫潜隐,在人性心理结构中属于更深的层次。因此,这也使得闲愁词能够超越时代超越阶级而魅力永存,这也是闲愁词的最基本的美学特征。
闲愁词的美学特征之二是,它在表现形态上的轻淡飘渺。闲愁词表现的不是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那种撕裂心肺的痛苦,也不是感士不遇、踌躇满志、报国无门的愤懑。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怅惘的情绪,轻轻的,淡淡的,只有具有灵根慧性的人才能感受得到,表现得出。要表现这样的闲愁,自然要选择淡雅空灵的意象和婉约沉郁的艺术风格。如李煜的《菩萨蛮》:“宴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晏殊的《木兰花》:“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冯延巳《鹊踏枝》:“缭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秦观的《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无愁。”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些都是对闲愁境界的最佳描摹。读这种词,让读者感受到的不是情感的冲击力,而是情调的熏染氤氲,仿佛是一种空濛的雾气弥漫在周身,浸润着灵魂,使人沉入一种恬淡悠然的悲情之中。
闲愁词的第三个美学特征是,它悄然而来,不期而至。它不像那些现实的愁苦那样有直接的原因,也不像那些真实的愁苦那样轰轰烈烈、令人痛彻肺腑,而是有如一丝凉风、一缕淡雾或一片浮萍,犹如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弹指即现,似有似无。曹丕《善哉行》其二“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最能形容这种情况。周颐《惠风词话》中“万不得已”、“匪夷所思”、“无端哀怨”等等,也都充分揭示了闲愁词的这一美学特征。在唐宋词中,“闲愁”也称“闲情”,如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李璟《应天长》:“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还有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等。
闲愁词这一美学特征表现在词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对美景生愁。很多词人在面对大好春光却无端生愁。如冯延巳就有这样的词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等等。这些都是描写的这种境况。二是乐极生愁。闲愁的产生往往是在歌舞欢宴之后,梦回酒醒之时。如李璟《应天长》:“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晏殊《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都是乐极而生的闲愁。三是故作痴语。如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春风徐徐,碧波粼粼,正是赏心悦目的景致,但词人却对之无故生愁。又如晏殊“夕阳西下几时回”,张先“送春春去几时回”,都是无故而生愁,充分显示了闲愁词无理而妙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张仲谋:《宋词欣赏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袁和平,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袁娇萍,教师,现居湖北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