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48

  

苏东坡的个性魅力

◇ 袁和平 袁娇萍

  苏东坡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母的影响使他从小“奋励有当世志”。他一生崇尚人格气节,讲究以“仁政”治国,多言礼仪、道德,重视现实人生。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大家,他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具政见,原则性强。苏东坡从青年时代就敏锐地感觉到宋朝百年无事背后的危机,他认为当时国家的形势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主张“补偏救弊”,“宣故纳新”,并提出一整套改革措施。在改革内容上,他强调改革吏治,克服“任人之失”;在改革方式方法上,他反对骤变,反对鲁莽轻率,主张渐变和稳健改革。从他后来在地方管理上所表现的施政才能看,如果担任执政大臣,也应是有所作为的。不幸的是,在北宋激烈的新旧党争中,他独持政见,前不合于王安石,后不合于司马光,不肯作政治投机,因而始终未能走出这两大人物的阴影。
  二.富于情调,亲和力强。从苏东坡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很富于情调。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从苏东坡的人际交往可以看出他亲和力强。“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悦生随钞》)如生今世,可为爱心大使。他的朋友很多,品类不一,不管什么人,都和他谈得来。“东坡平生不耽女色,而亦与妓游。凡待过客,非其人,则盛女妓丝竹之声,终日不辍,有数日不接一谈,而过客私谓待己之厚。有佳客至,则屏妓衔杯,坐谈累夕。”他谈吐诙谐幽默,喜欢打趣人。有人以咏竹诗请教于他,有“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东坡大笑道:“诗虽好,可惜十根竹竿,只挑得一个叶儿。”
  三.无所不通,堪称天才。苏东坡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一个无所不通的人。古代有个笑话,明代有个叫陆宅之的,“每语人曰:‘吾甚爱东坡。’或问曰:‘东坡有文、有赋、有诗、有字、有东坡巾,君所爱何居?’陆曰:‘吾甚爱一味东坡肉。’闻者大笑”。的确,苏东坡可以说是一个全才,他除了通晓诗、词、文、赋、字,他现存诗歌二千七百多首,他的词无论是题材内容、风格意境、语言音律都有新的突破,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同时他还是一个美食家,说他无所不通实在不为过分。
  四.务实肯干,政绩卓著。苏东坡是一个实干家,一个政绩卓著的人。他一生在京为官时间累计不超过十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外任职。他的为官生涯充满务实的精神,在处理各项实际事务中,他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兴利除弊的事,他在各地都重视兴修水利,组织过各类救灾和赈济工作。在这点上,李白、杜甫都不能与之相比。
  五.逆来顺受,乐观旷达。苏东坡的政治生涯相当坎坷,但心态平和,阅历丰富,精神充实,感觉快活。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总是持审美关照的态度来玩味生活,修炼到宠辱不惊的境界。他善于融会儒、释、道三家,圆通以应万物之变。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积极入世精神,不随人俯仰,不随波逐流,生活上却随缘自娱、随遇而安,这点从他的诗词中可表现出来。“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望湖楼醉书》)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充分玩味其表现的那一份性情与学养。“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九死南中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从这些诗作中,读者完全可以读出一个逆来顺受、乐观旷达的主人公形象。
  “东坡自海外归,人问其迁谪艰苦。东坡曰:‘此骨相所招。小时入京师,有相者曰: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异日文章虽当知名,然有迁徙不测之祸。今悉符其语。’”(《瑞检堂暇录》)“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是苏东坡总结一生遭际之作,纵有悲怆,终归平和。
  苏东坡是一个颇具人格魅力的诗人,他的魅力通过解读他的诗作可以深刻地体会出来。
  
  袁和平,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袁娇萍,教师,现居湖北嘉鱼。

苏东坡的个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