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一则别字新闻被各大媒体炒得轰轰烈烈。什么人读了个别字竟然引起了媒体如此高度的关注?原来是近年来倍受媒体和观众宠爱的“古灵精怪俏黄容”周讯。她和其他许多明星一样,演而优则唱,推出了她的最新专辑《夏天》,歌曲《看海》是里面的主打曲目,几个月来一直位居全国各大音乐排行榜首位,不可思议的是她居然将里面的贝壳(ké)唱成了贝壳(qiào),就是在做湖南卫视《音乐不断》直播节目的时候也照错不误,而这一错误一直无人提出异议,直到歌迷通过热线告诉媒体,才引起广泛关注。当记者就此事向周迅的经纪人询问的时候,那位经纪人却说:“这是华纳唱片制作的问题,与周迅无关。”而她所在的唱片公司华纳公司的总监宋柯却给出了更为荒唐的解释:“壳是个多音字,应该可以这么念吧?”继而又强装幽默:“美国不是有一种润滑油吗?就是‘壳(qiào)牌’呀!”最后万般无奈下,竟说:“这个事还真得去问作词的‘火星电台’,他们和周迅都那么年轻,可能觉得唱成‘贝壳qiào’显得很俏皮,很可爱吧?”世上的事也真是无奇不有,连“可爱”也有这般“可爱”法,只怕周迅这般“可爱”下去,众星捧月的日子也要到头了。无独有偶,当年同时与周迅获得金鹰节最受欢迎演员奖的陆毅,今年发行的首张音乐大碟《非同寻常》的歌词中也是错字连篇,而且错得离谱。
如此之多的错误让歌迷们伤透了心,虽说歌手和唱片公司都在媒体上宣扬让歌迷一定要购买正版唱片,支持正版,可是如此之多的别字,与盗版制作又有多少区别呢?既然产品本身就不够过硬,那歌迷还有什么理由花比盗版高几倍的价钱去购买正版?
歌迷们是伤心,而我们这些整天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人就只有痛心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一直是国家大力提倡的,语言文字工作者们更是不断为此疾声呼吁,而错别字别音仍然不断的出自于人们的笔下口中,充斥于大家的视膜耳鼓。如果说文化素质较差的人易犯此类错误还属平常,文化人犯此类错误就不可原谅了。前年,从金陵古城传出一则令文化人汗颜、百姓们埋怨的别字笑话:全国著名的旅游文化景点南京夫子庙前挂出的北牌坊楹联上竟将“九州”写成了“九洲”。而走在前列担负着宣传和实践重任的媒体本身也是错误百出,例如: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错写成“吴研人”;甚至将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颠倒成“学我者死,似我者生”。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通讯工具及媒体,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同样的错误同时也以铺天盖地之势向人们席卷而来,比如网上聊天中就常出现一些滑稽可笑的错误。
网上还有大量的别字是故意使用错别字而致,如:“大虾”,其实是“大侠”的演变,“斑竹”其实是“版主”的别称,把“东西”说成“东东”。采用“智能拼音”输入法稍不注意就会闹别字笑话,如“笑傲江湖”打成“笑熬糨糊”,“南方都市报”打成“男方都是宝”。
面对错别字如此“普及”的情况,是不是我们就该顺应有些人所说的“无错不成文”的论调?那我们的青少年怎么办?他们正在学习和认识阶段,谁来给他们施以有益的引导?在一个文明国家,每个人都随心所欲的滥写滥用只有自己才懂的语言,何谈统一与强大?
语言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国家民族得以形成的先决条件,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它的运用情况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国家为此做出了统一的规定,然而由于大众认识上的偏差,行动上的随意,祖国的语言文字遭到了肆无忌惮的践踏。为了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尊严,为了青少年一代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开展维护语言文字的“扫盲”活动,把规范使用语言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语言文字的困境走出来,从而促进祖国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周海珍,教师,现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