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是关于语言的教学活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语言教学的本质决定了语言教学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俄罗斯教育学家所说:“人类每一代生活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流传给下一代的遗产。”那么如何让这些文化精髓逐渐渗入到学生的头脑里?我认为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至关重要。
一.思想观念的更新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的社会, 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塑造出来的人才也应具有这样的素质,这就更显得每四十五分钟的重要性。我赞同这样一句话:“每一节课,都应是学生的一个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里,通过激励、唤醒、启迪,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得到知识、情感、意志、信心等素质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最高艺术。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尤其是语文课堂,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热烈响应,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是课堂气氛能否活跃的基础。严格地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通过课堂培养出来的,却又不是在课堂上形成的,它是通过一朝一夕的相处,才使学生对他所产生的信赖。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老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如果老师冷漠,知识浅薄,那么学生必然会心灰意冷,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良好的教学气氛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行为、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良好的教学气氛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不仅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对认知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独立意识和创造力都会产生深刻影响。理想的教学气氛应该是学生们好学上进,认真求实、积极主动、热烈活跃、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程序井然,纪律严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而实际上,这一正一反两种效果的出现完全可能在一念之间,只要教师善于调动。中学生绝大多是善意的,是容易调动的,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完全是师生的默契形成的,有时候只要我们稍微一动脑,正确理解他们,完全可以把他们引入愉快教学。
四.使教学充满艺术
调动学生的情结在课堂教学效果上固然起着重要作用,这也需要教师的激情洋溢于课堂之上,但真正使语文具有魅力,引导学生主体去体验学习的,还要看老师的素质。教师除了具有人格魅力外,更要有广博的知识技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语文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演员,虽然他更是一个导演。简概为以下几点:
1.以言醉人。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述的科学性、描述的艺术性、声音的柔韧性、表达的情感性上,还体现在文化的负载上。前几者不必多说,教师在运用这种语言时,问题自觉的导入或融入该语言承载的古今各种文化因素,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从整体上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浸润感化学生,培养他们的文化气质。
2.以技迷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一些必要的技艺与手段,扬长避短,更好地烘托教学内容。如:导入《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先用投影仪把图片——周总理的遗像展现在同学眼前,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使同学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再加上录音与总理鞠躬尽瘁的几幅画面,这样,几种电教手段的综合运用,营造出一种气氛,创设了一种意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以意喜人。即以创新的意旨,巧妙的构思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教《爱莲说》一课,我们去外校听一位老师在授此课时,大胆创新。他先把制作好的莲花拼图显示在显示屏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莲花的特点,逐一对照君子的某种品德,并拼贴一张“君子图”。当学生在屏幕上看到自己动手的“君子图”时,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从而激发了学习本文的兴趣。
4.以智取人。教学过程充满变化,难以预料,教师的教学机智必不可少,处理恰当更能赢得学生。应变的原则:尊重事实,心胸广博,反应灵敏。
语文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实施这门艺术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课堂引导:真心希望语文教学这枝古色古香的奇葩,散发清香,引领学生进入文学殿堂,让语文课堂魅力绽放、生机勃勃。
刘夫珍,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