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21世纪的中国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即是为了这一目的。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初中英语教学更是前沿阵地,因此,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究竟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进行创新教育,笔者试就以下几点谈谈看法。
一.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积极利用教材的实用性比较关键。现行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生动的创新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例如,9A(上海教育出版社)第六单元介绍了德裔美国科学家的几则小故事以及音乐家莫扎特童年的故事,其中,善于动脑、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创新精神,就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最佳点。又如9A第四单元“What should I do?”文中谈遇到困惑并寻求怎样应对等内容,恰与我们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容易进入角色,教师可就“创意性建议”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就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具体到英语学习,就是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要敢于说“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尤其在课堂讨论式教学时,重视引导学生“标新立异”,用他们的独特眼光来解决、分析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例如,学习9B第一单元“Are TV commercials for children good or bad?”一文时,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展开辩论,学生既能各抒己见,又能从正反两方面的不同认识中获得思维启迪。
2.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例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一定要及时鼓励。初中英语课堂常以情景和猜谜语的方式来引出课文新知识其效果较好,它可以直接活跃气氛,也便于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例如,在2A第一单元学习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时,教师开始可在黑板上画一辆小轿车、一列火车和一架飞机,并设问:“Who knows what I am trying to draw on the blackboard now?”学生马上被吸引过来,便会好奇地猜想:“Is it a---? I think it’s a---.You are drawing a---,Are you drawing a---? Oh, I know it’s a---”,教师也不断的回应他们:“No, it isn’t a---; Have another try, please! Creative! Oh, you get it! Congratulations! How clever! Fantastic! ”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然后,让他们对这几幅画进行简单描述,他们一般会用到形容词cheap, expensive, big, small, fast, slow,等等,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明显的对比意识,师生也在这不知不觉中顺利进入了教学主题。因此,自由宽松的情境教学方法较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选择新颖自然、又有乐趣的个案,让学生于“似教非教”的英语课堂活动中认真学起来。
3.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这种引导,需要找最佳切入点。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语法结构教学中,初中学生对联系动词“be”的用法颇感疑惑,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写作,普遍出现滥用“be”的现象。诸如“I am like English. He is goes to school. We are speak Chinese every day.”等错误的表达。教师可搜集含有联系动词“be”的用法的一组句子,如:“I am a teacher. He is i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s are very strict.”引导学生根据动词后面的词和词组来进行创造性地总结,从而发现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中搜集含有联系动词“be”的一些例句分类罗列,学生们分类罗列的过程,正是他们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联系动词“be”原来主要用在表示“性质、特征和状态”的句子里。
4.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是创新教育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还要善于设置问题,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最后,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教师还可以不定时地甘拜下风,向学生请教,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例如,第27期英语周报里的一篇阅读文章,其中有一道选择题学生很容易因疏忽出错,于是,笔者给学生设置疑问:“这篇文章中的数字有点怪,第一道题就把老师难倒了,怎么计算都不对,谁能帮助老师?”学生马上打起精神,认真阅读每一个细节,不一会儿就有学生说他们找到了(原来1992年和1996年两届奥运会金牌数都是16块,应该乘以2才对)。“Oh, what a clever boy/girl! Marvelous!”老师给予高度评价,学生们的求知欲也随即高涨起来。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培养他们有这样一种品格: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变换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训练求异思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
三.重视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建生动有趣、富于启发性的英语课外活动十分重要。这一活动师生必须以英语交流为中心。教师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对话的愉悦。
笔者在组织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并通过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英语短剧、创意制作英语贺卡、写英语书信以及设计英文板报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最大效果是学生由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成了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只有教师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发挥。
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必须是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因此,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积极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初中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李白燕,教师,现居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