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45

[ 马秀丽 文选 ]   

高考语文复习策略的最优化

◇ 马秀丽

  语文新课程更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育所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就高考而言,则主要是围绕语文所具有的独特人文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和应试素质,从而走出语文高考的成功之路。这里,我想就把握好语文考试的“变”与语文学科性质的“不变”,处理好实际操作中的几对关系,谈谈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的有效复习教学策略。
  一.把握好语文学科性质的“不变”与语文考试的“变”
  谈到复习策略,首先得“跳出来”看复习,而不是一头扎进去,变得“迷不知吾所如”,这就要求教师跳出教材课程的范围,博览中外,不局囿于为文而文,透过多种当今社会现象去挖掘事物的本质,“跳出来”的目的是将学生放在第一位,让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去完善他们的素养。
  那么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个“不变”到底该如何把握呢?虽然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至今无法定论,也可能无法归一,就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言,我基本倾向于这样的观点:第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第二,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并逐步具备一些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第三,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的语文技能,特别是读、写、听、说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如能完成上述任务、达到上述目的,那么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修养就会通过语文课切实得到逐步的提高。我想这基本涵盖了我们语文教学所需要完成的“使命”,从教以来,我们基本上也是一直这样为之努力的;而检验我们完成这些“使命”的标尺,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考试”,也就是说,无论“考试”如何变化,“使命”这个大前提是不会也不可能变化的,落实到细致而微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点下文具体论述),教师应做到立于山巅,胸有全局,这是复习应试的“战略”重视。因此,新课程无论如何新,也是相对的,更是相承的,我们应该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继承并且创新相应的复习策略。
  面对语文考试的“变”,首先要认真研读语文高考标准例题,积极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思维意图,做到烂熟于心。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模拟试题,我们发现有以下三点值得留意:一是经过历次语文高考,常有许多人是模拟考试成绩不佳而高考成绩却优异,这样可以告诉学生也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寻烦恼,只是因为你高估了模拟卷的价值。其实,你所用的模拟试卷可能出自一些对新课程语文教学还不太熟练的语文教师之手,他们并未静下心来好好地研究过语文高考标准,所以出卷颇多偏题、怪题或刁题。二是学生曾做过一些与试题相似的题目,但就是得不到高分甚至连基本分数都没有获得。其实没有必要去烦恼,只是各个答案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只需将各个答案的相同部分综合起来便可。这就是获取基本分的关键所在。我们也可按此方法试一试。三是我们可根据历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作一些分析归纳,定会发现一些相同之处。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发现:每年的阅读文本所反映的题材都能从教材中找到影像,一些主观性的试题都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对此,除了认真地去做一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努力外,还要好好地去研读语文高考标准及其所附的例卷题目及类型,这样就会发现模拟卷上的许多问题其实对高考来说是不成问题的!而研读好了语文高考标准及其所附的例卷,你就能学会揣摩命题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揣摩出试卷中的干扰项目是如何设置,揣摩出这样命题的价值意义所在,如此等等。这样,面对高考试卷时,如果再有似曾相识之感,那就说明你心中有底、胸有成竹。
  说到底,“变”与“不变”其实是统一的,我们大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而不必谈“变”色变,作茧自缚。
  二.处理好考试与教学的和谐关系
  教学与考试这对矛盾,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我们不能只渲染它们的对立,而是要通过课改,让考试和教学和谐起来。这两者如何和谐呢?就是要把两者的目标统一起来。高中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语文高考也是主要考查这三方面的能力。只有考试和教学目标统一了,两者才能和谐起来。也只有目标统一了,才能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语文课本内容增加了,如果还是用旧的观念来指导教学,学生肯定负担重,教师的负担也重。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第一要务,才能减轻负担。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多数提出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新课标第一次提出培养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三种能力。语文应用能力,过去一些人认为是指写作应用文的能力,这个理解狭窄了。应理解为主要指论述类、实用类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指文学作品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探究能力主要是指阅读写作时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能力。这样理解可以把教和考统一起来,学和用统一起来。
  特别是进入高三以后,教师覆盖了大量的考试,而消解了基本的“教学”,每天基本上是在考试与解析中循环往复,学生学得既辛苦也枯燥,既劳累又乏效,如果我们能把二者和谐统一起来,将考试之技能融合于教学的应用、审美和探究,那么我们既可以收获审美之愉悦,又可提升考试之业绩,何乐不为?
  三.处理好常规教学与新课程要求的关系
  新课程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向生活、向社会、向人生拓展与延伸,因此要把握这一特点,理解语文的新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深入探索,不断拓展。语文素养的形成绝不是线性的过程,而应当是立体建构的过程,我想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提升文本的解读能力。这永远是语文的基本能力,教师要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不能让学生充当教师的代言人。文本解读能力就是以精解、精赏为内容的教学。新课程与旧课程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拒绝架空分析,旧课程常常是置精美的文本于不顾,囫囵吞枣就去作所谓的拓展,资料补充了一大堆,体会谈了几大筐,但对于千挑万选才选入教材的文本却导读得云遮雾罩,让人一头雾水。这样的教学怎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因此,“吃透文本,有效延伸”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准则。
  二是从机械繁琐的分析中走出来,品赏语言的美,促进科学有序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语言美体现在语境中,离开语言分析语境是架空分析,而离开语境就无法体现语言的运用之美妙。因此,科学有序的语言思维方式应该是语言美与语境美的融合。
  三是注重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无论是在阅读中还是在写作中,想象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感情的融入和感情的激发都离不开想象,形象思维相对于抽象思维的理性而言就是感情的思维。想象力的衰退乃至丧失,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及叙事写景文的写作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要填平它,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强化训练。
  四是引导学生真情为文,加深作文教学的“长”、“宽”修养。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生使用汉语言书面文字表达的能力的要求:(1)直面体验现实生活,真切感悟人生价值;(2)细微体察人伦常情,真诚待人,善处世事;(3)客观观察外部事物,科学理性分析问题。通过语文科的学习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以“真、善、美”的语言文字,真切抒发情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能准确分析问题、发表意见。200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没有满分作文出现,获评一类卷的高分作文基本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学、美学修养与思想深度,阅卷老师也是对生搬硬套痕迹明显的作文打出了不及格的分数。浙江阅卷的结果更是显示出唯真情作文独尊。
  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除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写出真情实感之外,最好是安排一次写作活动,设置一个情景,把写作的过程“加长”。写作的文体也随着拓宽,不要仅写应试文体,应该结合阅读教学写时评、短论、访谈、传记、散文、微型小说、故事新编等等,这就是“加宽”。加长加宽了写作练习,就会使学生的写作基础打得更扎实更宽厚。
  这样看起来要费一定的功夫,许多教师可能会认为高三了这样对待高考,在时间上太奢侈了,其实这做起来并不难,同时它比许多形式上看起来像模像样而实质上浪费时间的作文训练来,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马秀丽,教师,现居浙江上虞。

高考语文复习策略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