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806

  

乐读善悟实现有效阅读

◇ 王 玲 虢光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阅读教学的重心在一个“读”字上。读是语文学习之精髓,是摄取语文素养之捷径。怎样进行有效阅读?下面谈谈我们的教学感悟。
  乐读是有效完成阅读任务的前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其次,营造和谐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情感总是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接受、反馈的过程,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有利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微笑带进课堂,并把它称之为“微笑教学模式”。特别是当教师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又不能较准确地回答时,学生会紧张得不知该说什么,教师这时表现出来的不应是责怪和批评,而应给予微笑和鼓励的话语。对有进步和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找自身的差距、前进的方向,激励他们得到更高的赞誉。教师营造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良好空间,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会自然的发挥出来,学生学得轻松自在。
  如一次公开教学《穷人》,我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读,读完的坐下”,当学生们陆续坐下后,一个班上最差且口齿不清的女生站在那里自己结结巴巴又读了三分钟。此时,不仅听课的老师们有点替我急,而且部分学生也显出埋怨的情绪来,可我却没显出不耐烦,认认真真地听其读完坐下,并给予了表扬。那位女学生显得很高兴,从来不回答问题的她一节课举了四次手,为了给予她鼓励及自信心的培养,我让她回答了四次,最后一次还非常正确。
  我们要还给学生阅读的自主权,使其乐读。
  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穷人》,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抢着举手。学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桑娜的品质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作者对人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精彩”。等等,教师相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起来了。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适当指导,使其善悟。
  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而教师的作用就要体现在参与、指导、引导、评价上,“放手”并非不管不问,教师参与进来,就要指导、引导、疏导,再加上适当的评价,就会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因为我感到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善于质疑,大胆发问,才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提高阅读能力。
  如在《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中,“收”的时候,老师不去直接说怎么读,重在让学生从老师的示范中去感悟、去领会。“放”的时候,经常说这么一句话“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你就怎么读”。一句极普通的话对学生有多么神奇,他深知“感有万端之异,言有万态之殊”,只有让他按自己的想法读,他才能融入文章之中,揣摩调整自己的朗读,使自己的感情流露与文章所蕴之情融为一体。
  
  王玲,虢光骥,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乐读善悟实现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