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仅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它更是中国人历史性的梦魇,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从《诗经·硕鼠》篇奴隶对衣食丰足的“乐土”的渴望,到汉乐府《苦儿行》中“苦儿”无比凄惨的遭遇;从杜甫《三吏》、《观刈麦》、梅尧臣《田家》对农民饥寒交迫的境况的描述,到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对人生艰辛的感叹……“饥饿”主题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可谓薪火相继,不绝如缕。我们都害怕饥饿,我们都害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局面。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对于同样遭受过饥饿困境的作家来说,之所以描写饥饿主题,一方面是存在着个体的饥饿境遇和记忆,另一方面则是以一种责任感记录下这艰辛而不堪回首的生活,抗拒对历史的遗忘,明确表明我们对“饥饿”的态度。
一.作家背景
1942年不到20岁的路翎写下了他创作生涯一部非常重要的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五年的矿区生活工作让他亲眼目睹了矿区人的生活,并对他们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了解。而郭素娥的原型就是乡场上一个被人指指点点的卖香烟的女子,路翎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个女子写成了这样一个富有反抗的农村妇女形象。路翎是七月派小说的主将,他们在抗战文化背景中,执守着五四新文学的启蒙姿态,并将启蒙的思路与抗战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路翎在写《饥饿的郭素娥》之前与胡风的通信中有说过这样的话:“人们写是写得不少了,但却缺乏人深刻地把它们写下来,挂在社会上,于是民族便惊觉了。”所以在路翎的创作前他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设置人物与情节。他认为:“我们底新文学是一个历史的渴求,它所绝对要求的,是战斗的人生态度,它要求精神的以及人民的新生,它要求战斗道德底高贵。这是每天、每时的现实的要求———这才是现实主义底灵魂罢!”这种文学观与鲁迅的“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启蒙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鲁迅那一代启蒙先驱在抨击中国国民性的奴性、卑怯、懦弱、麻木、冷漠时,在揭露传统规范下中国人形成的“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细腰,妩媚如处子;畏寒怯热,柔弱如病夫”的病弱素质和病态人格时,也曾经鼓吹过生命强力,如鲁迅所期待的“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的新作风。20世纪40年代的民族战争形势将国民性问题推至一个更为迫在眉睫的境地,它也迫切需要将五四一代启蒙先驱的形而上思考转变为形而下的实际操作。而此时的知识分子似乎对国民性问题不再有“五四”那样的热情,而路翎也表示出对当时文坛风气的不满,《饥饿的郭素娥》是他对“五四”精神的一种实践。
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一面是如火如荼、声势浩荡的精神改造运动,一面是灾荒连年、食不果腹的物质严重匮乏。这种深刻的记忆给现当代作家烙下了深深的痕迹,并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断被提及。如阿城的《棋王》中,对王一生馋的描写;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描写全民大饥荒的一段的时候,逼得许三观去卖血;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就是以饥饿为背景,写知识分手的蜕变;莫言的《丰乳肥臀》中展现的人,在面对饥饿时的种种命运;余华后来的《兄弟》中也又写了人在饥饿面前的种种形状;杨显惠《夹边沟纪事》以纪事的名义将当年的饥饿描写得荡气回肠……
这些作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亲身经历过了60年代的大饥荒,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了他们丰富的创作源泉,不断地成为他们集体的回忆。而路翎时代的作家,包括萧红等一批作家在内,他们对饥饿的认识,更多的是来源于“道听途说”或者是亲眼目睹,而作家自身描写饥饿的动机是出自于布道,宣传一种精神,就是所谓的“启蒙”。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作家是站在一个救世主的高度,想要通过某种观念或者是某种精神,来震醒、感化那些还处在蒙昧状态中的国民百姓。而当代作家们的描述除了是对时代的回忆以外,还包含了反思与追问的动机。
二.创作风格
《饥饿的郭素娥》从郭素娥的出场到后来对爱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再到她被害死而却没有人能站出来帮她,到后来魏海清的复仇,整篇下来都贯穿着沉重与悲凉,从中也可以隐隐地感觉到作品背后作者的深沉思考与痛苦追寻。作为“七月派”小说的代表,路翎的小说践行着“七月派的”深沉、粗犷、凝重、悲怆的审美风格,其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对小说真实性的全新把握。而“七月派”小说高度的真实性,集中体现在作品“再现”之真与“表现”之真的深度融合,其人物形象逼近生活的原生态,“七月派”既强调了作家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性,又充分尊重了社会生活第一性的原则。
而当代作家在对“饥饿”这一主题的叙事时所采用的往往是一种比较夸张、传奇或者是诙谐甚至是荒诞亦或是冷漠的态度,作家们对这一段的历史或经历的回顾都带着一种旁观者的冷静。
如余华写饥饿时的“冷漠”;莫言写饥饿时的“残酷”;阿城的传奇式,张贤亮的自传式饥饿故事。他们的饥饿描写少了说教说理,只有单纯的展现,像展览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的物品一样,他们竭尽全力地把饥饿的力量、人在饥饿面前的样子展览给大家看。
经历了太多苦难与伤痛的作家们,身在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环境中,却并没有让他们觉得思想轻松,社会依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人无能为力,让人无可奈何,所以当他们再回过头去述说那些刻骨的往事时,反而失去了“五四”作家的为国忧心,为民劳心的自信与抱负,所以他们会变得冷静,不再是歇斯底里的呼叫与呐喊。所以像“郭素娥”、“繁漪”这样不顾一切追寻爱情与自由的女子,在当代的文学中并不多见了。
三.主人公命运
在《饥饿的郭素娥》中,郭素娥不但遭受着生理上的饥饿与折磨,而且同时还忍受着生理上的需求,面对一个性无能的烟鬼丈夫,她同时也渴望性欲的满足。而她选择了张振山,除了张振山可以提供给她食物外,更重要的是他能让郭素娥满足她对爱,对性的满足。在《饥饿的郭素娥》中,郭素娥对食物、性的要求与渴望基本上是对等的。作者安排郭素娥的对这两者获取上,不存在出卖哪一个的前提,也就是说郭素娥并不是因为单纯的是要得到食物而出场肉体给张振山,只所以她选择了张振山,是因为他是工人,有经济来源,并且郭素娥也是被张振山有主见和俊俏的外表所吸引。这也是郭素娥没有看中魏海清的原因之一,因为她爱张振山。
而在当代文学的作品中,在饥饿的环境下,大多数女人的下场都是出卖自己的肉体而获取食物,其中这一类描写中最让人发指的要数莫言《丰乳肥臀》中的七姐上官求弟。在农场劳动改造时。因为饥饿为了得到食物,被厨子侮辱,但却浑然不觉。竟像狗一样一边被强暴,一边抢吃着厨子扔在地上的食物,最后是因为暴食了生豆饼而撑死的。在这个饥饿而又荒诞的时代里,人们是没有理想,没有未来,没有希望,没有尊严的,除了能得到一口东西吃,其它都是徒劳的妄想。
从古至今,饥饿主题是文学的一个母题,由于造成饥饿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天灾、战争、贫困、囚禁、绝食、特定宗教活动、进食或生理功能受限制或损害等等,所以,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饥饿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与政治、权力、道德等联系密切,成为人们思考生命和社会制度、构建人类身体的有效途径,从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里,作家对饥饿的记录是不同形式,不同意义的,所以有源远流长的饥饿,却也有亘古不变的回忆与追溯。
参考文献:
1.路翎.我与胡风[A].路翎批评文集[C].珠海:珠海出版.1998 296
2.路翎.市侩主义底路线[A].路翎批评文集[C]。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45、38—39
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集(四)[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11
4.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A].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0
5鲁迅.忽然想到(五)[A].鲁迅全集(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3
6.郭守运.《饥饿的时代和精神救赎———当代文学“饥饿”主题研究》[M].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王秋月,女,海南师范大学2008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