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86

  

让作文成为道德教化的鲜活素材

◇ 李四荣 李德祥

  批改学生作文,常常被他们在作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爱心、强烈的正义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所感动,常常不免为有这些可爱的孩子而感到幸福、自豪。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汶川地震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人间有爱”,乐于奉献,万众一心抗击灾害,就一定会取得救灾重建的巨大胜利;有的学生的兄弟姐妹为了供他们读书,年纪轻轻就南下打工,他们就在作文中深深祝福亲人在外面能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并决心等自己以后有了工作再好好报答他们;有的学生看见自己身边一些同学陷入早恋的泥潭,以致精神萎靡,学习滑坡,便在作文中历数早恋的种种危害,并深入分析造成早恋的主客观原因,最后呼吁社会净化文化和道德环境,奉劝早恋的学友们早日警醒过来,不要一失足而成千古之恨。
  当然,也有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一种内心的焦虑和迷茫,主要是对前途失去足够的信心。比如学习成绩不好者,担心自己考不上大学或找不到出路,从而有些悲观厌世的情绪;有的学生因为身体上或心理上有什么缺陷,担心以后不能适应社会,从而有些抑郁苦闷,心绪低落;还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自己深受影响,不禁有些灰心丧气。
  毋庸讳言,人类世界和社会生活是现实而残酷的,必然杂色纷呈,清浊同流。学生们深处其中,不可能不有所见闻,有所感受,并通过自己的是非观念和评判标准进行衡量和观照后,又有所阐发。对于如此阐发出来的意见和情感,如果我们能够紧紧抓住,发掘它的价值,把它作为教育孩子、培育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的素材,那比人民教师板起面孔在课堂上说教要鲜活得多,因为它们都来自学生的心灵深处,是他们深入体验和思考的结晶,更是贴切他们的生活实际,并容易为他们所理解接受的道德教化课程!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在讲评作文时,不仅仅从文章技法,即构思立意、语言运用的角度来评论学生创作的得失,而是更注重把一些闪烁着思想之光、人格之美、人性之善和情感之真的文字作为道德教化的材料,让学生首先从中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每次作文评讲,笔者总是先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喜怒哀乐,读出好恶爱憎,达到以声韵和形象打动人的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其次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讨论之前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先朗读涉及该问题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接着概括自己的意见,让他起一个“投石激浪”的作用,然后让所有的同学加入讨论。比如:对于某某同学提到早恋的问题,你们究竟怎么看?你赞不赞成他的看法?若是己经陷入早恋该怎么办?某某同学身上有一点缺陷,这是客观事实,但有没有必要太在意?同学父母离异,从小失去亲人的关爱,的确值得同情,但这是不是影响你以后发展的决定因素?……让大家畅所欲言,以澄清是非,端正认识,化害为利。最后,把一些感人的特别有教育意义的片断描写以及精彩的观点、妙语警句等等或抄录或概括出来,并按劝善、励志、解忧、净心等分类整理,分成不同的小栏目,最后办成专栏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让大家继续研读讨论,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由于经常这样注重发挥作文的道德教化功能,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高尚言论和纯洁真挚的心声来规范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所以,笔者班上的学生一般都能做到遵章守纪,文明处世,好人好事也很多,该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级。
  
  李四荣,李德祥,教师,现居湖北通城。

让作文成为道德教化的鲜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