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88

[ 何玉阮 文选 ]   

让学生在作文中张扬个性

◇ 何玉阮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是这样解释“个性”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那么,作文个性化是指什么呢?其意义何在呢?
  简单地说,作文个性化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所谓真实,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矫揉造作无法显示个性。所谓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就是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手法,具有新的风格。个性化的作文浸透了写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烙上了写作者鲜明的个人印记,写作者把心灵深处的趋势感情和独特体验融入到文字中,进而形成了足以感动他人的力量。
  世界的丰富多彩性恰恰在于寓于普遍性之中的特殊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多彩的世界。对于作文而言更是如此,没有个性化的作文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作文个性化是有意义的,其意义首先在于通过个性化的追求而锤炼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真正从思想情感上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其次,由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真实的评议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这种方法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从而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尽早进入作文的“自由王国”。因此,作文个性化的价值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可以体现为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具有一定思想与情感的写作素质的人才,如果从近期利益看,可以体现为会解决学生作文由于没有个性而落于俗套的问题。
  简单地说,在初中阶段,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个性化思维和表达能力为核心,以个性化作文为标志,师生双向互动、共同探讨的作文教学过程。个性化作文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自主
  所谓自主,就是要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也就是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培养人的自主性、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自主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宰自己,正如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的潜力有多大,自己都要认识到。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自身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尊重并忠实于自己真善美的观念,做自己的主人。努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等自我意识,从而引导学生以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有面对困难的韧性,有摆脱困难的勇气。教师对学生要有适度的期望和鼓励,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脑子里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改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自主性得以极大提高。
  (二)创新
  所谓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被激活,就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学生的写作中,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就要力求新颖、别致,人无我有,人有我变。创新首先讲独特,就是要求学生观察事物要有独特的视角,思考问题要有独特的方式,表情达意要有独特的手法。在作文中,独具慧眼,超越常规。想他人所未想,见他人所未见。言之成理,引人深思。比如写《仰望》,多数人看到题目马上就想到的是“天空”,怎么才能避免雷同呢?变换视角,力求独特。从仰望的客体“天空”发散开去,就会找到无数个仰望的对象,从中找到一个独特的对象去写,不就可以做到求异求新了吗?除了变换客体,还可以变换主体,这样才可以变出无数个新视角,写出无数个新内容。
  目前,中考作文在很大程度上为开放性的作文。这就为考生提供了展示创造性才华的舞台。因此学生的作文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小小说、故事、童话、寓言、散文、诗歌、剧本、演讲稿,广告创意、电视脚本等,那么,老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做到作文个性化呢?
  作文语言个性化是实现作文个性化的最为明显的标志,而要使学生实现作文语言个性化就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知识储备是前提
  为了使学生做到作文语言个性化,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具体真切地感受绚丽多姿的大自然,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让大自然的芳香、色彩汇成丰富生动的语汇在学生心中流淌。这样就能拨动学生敏感的心弦,让其形成最佳心理驱动,激发其主体意识。此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建立足够的知识储备,为写作做好早期的心理准备。例如,对于“爱的故事”的主题的材料作文,在教学前,教师应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好几项准备,使学生的心灵进行一次“爱的洗礼”。
  2.情境创设是基础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个性,让学生酝酿美好的写作情感,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思维空间,使作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知识与情趣。例如,为了使学生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做到语言个性化,首先,课堂导入: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为这节课做好前奏,让学生充分理解“爱”的深刻内涵。其次,课件展示:以《博大的爱》为主题的多媒体课件、音乐韩红《天亮了》一曲,再现生活,把材料生动活泼、声情并茂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再次创造出热烈感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后,可以小组表演: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场小品剧,进一步领悟“爱”的真谛。
  3.推敲锤炼是关键
  首先,要使语言富含时代气息、体现作者对生活独到的体验。遣词造句应力求与众不同,多多打造具有个人“版权”的句子。特别是要把握一些关键词的运用,要尽可能使一个关键词造就一句妙语、一句妙语激活一段文字。例如,路窄得已容不下我瘦瘦的身影(将“窄”换成“瘦”)寒冬的数声鸡鸣啼亮了又一个早晨(将“声”换成“句”)。
  其次,要使语言因切入角度巧妙而个性起来。普普通通的一句话由于切入角度让人意想不到就会变得生动、个性化起来。例如:静静的街道目睹了这一切,它愤怒的招来了风,引来了雨。巨大的责任感犹如一块巨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以上两个句子,在叙述角度上表现出独特的个性。若写成“这件事发生在一条街上”“她感到责任的重大”就毫无个性可言。
  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写作练习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应鼓励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智慧,让他们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突破常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或真诚,或乐观,或宽容,确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只有把张扬个性放在首位,作文创新才能成为有本之木。通过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用艺术的教学手段,还学生一个广阔的自由写作天地。新课标谈到的独特感受、有创意的表达、展开想象和联想,无一不是这方面的体现。
  1.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积累素材。
  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写的事物,世间万物、瞬间变化运行着无数可歌可诉的现象。只要把学生引向比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感受,用心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蓄积能量。
  2.教会学生热爱自己,热爱生活,蓄积能量。
  热爱自己会使你成为积极创造生活的活跃分子,热爱生活能有健康的心态,从而积极、乐观、进取地融入生活,轻松愉快地走进生活,而不是为写作去刻意观察、挑剔生活。生活是创新的原材料,是一座火山,是创新的巨大能量。
  3.带领学生品评艺术珍品,感悟创新之美。
  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画、名雕塑、名建筑、名设计都是我们的好教材,都是丰富的营养食品。多增加这些内容品味,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对美的追求,张扬学生对未来创造美的渴望和梦想。北师大的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当学生在生活、自然中获得直接体验,在书籍、电视、网络等虚拟生活中得到间接体验后,探索的成功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与他人分享彼此的认识、理解、感悟和创作欲望。通过作文将他们观察生活的独特性、认识生活的求异性、反映生活的新颖性表达出来,使个性的自由挥洒、人性的自我创造在这一形式里得到张扬和认同。
  
  何玉阮,教师,现居浙江义乌。

让学生在作文中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