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91

[ 蒋金涛 文选 ]   

应处理好作文指导课中的几个关系

◇ 蒋金涛

  近日,我参加了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我上的是作文指导课,题目叫《如何写出情节的波澜》反响非常好,有幸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得意之余,我回首审视,对于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想法颇多,感触很深,下面从如下几方面谈些看法。
  一.指导与训练的关系
  笔者认为,作文指导课的核心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某种技法完成作文的过程。而检验作文指导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否比较熟练的运用老师课上所讲的作文技法进行写作?能,则指导就算成功;反之,指导失败。
  用此标准衡量,我这节课一开始的设计(以下简称“试上”)显然不能达此目标。“试上”我提供给学生一篇范文,我选的是作家刘志坚的小说《父亲在城里》,(《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5年第10期曾刊登过。)然后开始“讲”,讲“审题”,讲“谋篇”,讲“情节”,讲“语言”;我“讲”过后,让学生“讲”……一节课都在“讲”,学生的激情、学生的思维就这样平淡滑过,而他们的写作水平却未见增长,“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思之,“试上”不够成功主要是缺少“练”,没有训练,再好的技巧也白搭。这就像一个人如果要学游泳,光靠背会许多理论是不可能成为游泳冠军的,必须下水,反复训练才行。细思之,“试上”是犯了“指导与训练”脱节的毛病,这就是为什么我讲了这么多,苦口婆心,学生也讲了这么多,唾沫横飞,而他们仍然不会写作的症结所在。
  随即,我调整了教学设计,在上评优课的时候(以下简称“赛课”)我用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讲了作文的技法,再辅之以训练,这时的学生不再缩手缩脚,写作明显上手了,思维也顺畅了,课堂气氛明显活跃,真是一浪高过一浪。另外“试上”时,开始的十分钟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等我“独白”完了,让学生说,他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我很纳闷,这是为什么呢?三思过后才明白,前面我连开口的机会都没给学生,没给学生充分的热身,下面我就想让他们如何如何?这根本不可能。“赛课”时前十五分钟的“讲”,我也不是集中的讲解,而是分割讲解,化整为零,讲练结合,不住点拨。
  由此得出结论,作文指导课,既要有必要的指导,也要有适当的练习。只有当“指导”和“训练”合璧,作文指导课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来。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位伟人曾说过,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那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在实践中,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少走弯路。
  按理来说,先讲实践,再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理论,这才符合认知的规律。“试上”时我秉承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出示了作文题目《父亲在城里》,让学生运用“写出文章情节波澜”的好处的方法——兴风起浪法来写。《父亲在城里》是一篇小说,文中的父亲是个本分、勤劳的农民,他在城里帮人义务倒垃圾、扫楼道却没有得到受惠者应有的理解、尊重,相反却受到了自以为是的城里人的误解乃至侮辱。作者就是透过“城市一角”这面镜子,清晰地照见了现代文明人的人性弱点。我把《父亲在城里》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让学生说,而学生也说不出多少,而且即使说了一些,也没有运用“兴风起浪法”。等到这个环节结束后,我才“提炼技巧”,告诉学生运用“兴风起浪”的方法。
  现在回头想想,学生之所以不会写,是因为我把“理论与实践”弄颠倒了,我应该把如何运用“兴风起浪”的方法先教给学生,再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训练,这样学生如有“长缨”在手,还怕缚不住“苍龙”吗?“赛课”时,我调整了教学设计,先讲如何运用兴风起浪的方法,并出示范例,再让学生按图索骥进行写作训练,学生果然打开了思路,文思泉涌。
  因此,“理论与实践”,是先“理论”,还是先“实践”,不能教条,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我“赛课”的设计是以“理论开路”,“实践殿后”,即先告诉学生“兴风起浪”的作文方法,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而学生有了写作方法这一“金刚钻”,所以也就敢揽当场写作这一“瓷器活”了,写出来的文章虎虎有生气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方法与思维的关系
  作文指导课,一定要找准方法,对症下药,才能号准脉搏;一定要找出最能贴近学生思维的思维,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打开,也才能写出奇思妙想的好文章。
  “试上”时,我是以《父亲在城里》为模板,看看作家刘志坚是如何运用“兴风起浪”掀起情节的波澜的?然后让学生写。心想写作方法有了,鲜活的案例提供了,学生写出好文章应该不是难事,可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学生基本不会写,或者只是两句半,离成功相距甚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里的“兴风起浪”讲得太笼统,太模糊,根本不能给学生以借鉴,学生也只是模模糊糊的觉得有点会,又有点玄乎,总感觉什么地方不对头,至于那里不对头,一时又说不出来,等到写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而且“试上”中,我还把“兴风起浪法”和“设置悬念法,欲扬先抑法,误会法……”等相并列,其实这是错误的,他们的关系不应是并列而是包含关系,“兴风起浪”是母概念,而其他方法则是子概念。
  “赛课”时我理顺了关系,对“兴风起浪”这个母概念一笔带过,而是重点讲“设置悬念法”等子概念,而且讲解时,我是有选择地重点讲了“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陡转法”这几个子概念。这样,学生作文就能集中注意力,有的放矢了,再让他们来作文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事实证明,恰是如此。
  “试上”时,我给出的示例是《父亲在城里》,毋庸讳言,这篇文章是篇好文章,但它和现实有较大的出入,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来写那简直就是强人所难。例如:文中的父亲经常为邻居扫楼道。现实中,打扫楼道有专门的清洁工,根本用不着父亲去做。又如:父亲在城里,作家是用成人的眼光去演绎年老的父亲在城里的生活状况,而学生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眼光去写中年的父亲的情况。
  “赛课”时,我放弃了这篇文章,另选用了几则小故事,分别体现“悬念法”、“误会法”、“突转法”、“巧合法”,我先讲故事,再让学生说说这几则故事情节精彩吗?为什么?再告诉学生这几则故事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们运用了“兴风起浪”中的几种。至此,我让学生去构思、去作文,他们也就能够一挥而就了。
  四.多媒体与传统教法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准确地说应该称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强调的是其辅助性,然而,在当前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公开课,评优课,也不管你这课型是否需要多媒体,也不管多媒体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只要你不用多媒体,就有可能“一票否决”,甚而出现了只要是公开课、或是评优课就必须用多媒体的情形,仿佛不用多媒体就逆天下而行。
  基于这种现状,“试上”我也“赶了时髦”,也用了多媒体,结果束手束脚,困住了我的挥洒,干扰了我的教学行为,连听课的老师都说,这是你吗?怎么看不出你的风格?本来就对这节课是否运用多媒体就心存犹豫的我,这时彻底想通了,要还这节课以本来面目,要用最朴实、最实用、最语文的方式来上这节评优课,要彻底抛开多媒体,就连主办方都说,你真够胆的,上这种课居然不用多媒体。
  事后得知,参加评优课的30位老师中,我是唯一一位舍弃多媒体的人。可以说,不用多媒体我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假如评委老师一棍子打死,那就惨了。
  可事实证明,评委们看重的不是有无使用多媒体,而是看你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这些最能体现教师本质的东西。舍弃了多媒体,我用纯传统的教学法来执教一节省级评优课。我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在板书设计上下功夫,在过程衔接上下功夫,在预设生成上下功夫,尽量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光“导语”我就设计了近十种,最后选定了最能挑起学生兴趣的一种,使得学生从一上课就激动起来,使得课堂从一开始就活跃起来,这正好和我上课的课题相吻合,掀起了波澜,然后逐层推进,一步一步达到高潮,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
  基于此,我要说作文指导课不好上,但也不难上,关键是要找到一把开启学生作文的钥匙。只有找到了这样一把钥匙,才能带领学生走进作文领域这一色彩缤纷的大花园,也才能领略作文领域这一独特旖旎的风光!
  
  蒋金涛,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应处理好作文指导课中的几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