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最容易激发感情,表现感情。反过来,人的感情也最容易伴随音乐而变化。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因而语文教学中若能根据文章的风格、意境、情感选择恰当的音乐,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对于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情感,领悟文章主题,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播乐渲染 奠定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用直感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乐声中,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引起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时常常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如在教《背影》时,我先播放了《背影》这首歌。那低沉、缓慢而充满伤感的旋律缓缓流出,犹如一对父子在深情倾诉。课堂上,学生们一改无动于衷的态度,个个正襟危坐,脸露感动之色,沉浸在对父母无限的愧疚、感激之中……这样,一开始就为课堂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也起到了净化学生灵魂的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以音乐渲染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便更容易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
二.配乐朗诵 激发情感
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我常常感觉到要让学生真正体会领悟诗人的情感有一定难度。当然让他们像古人一样通过反复吟唱去体悟这不现实,但可以选择适当的乐曲,让他们和着音乐朗诵,这样营造情境,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将他们内心的情感激发出来,从而更容易的把握课文内容。
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考虑到学生未体验过乡愁的滋味,朗读时不能很好地把握情感,所以我就选择了《思乡曲》,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先自由地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音乐能够详尽而真实地显示情感的性质,这是语言无法达到的。正是受到音乐的感染,学生的感情才被充分激发,真正体验到思乡之愁绪。
进行配乐朗诵时,应注意选择的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要与课文内容相协调,而且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多地移到乐曲上,而冲淡了主题,喧宾夺主可不行!
三.听乐想象 体验情感
有人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让学生自由驰骋想象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而音乐又是启迪想象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如奥尔夫所说:“唱歌、奏乐是启迪智慧的源泉。”通过自由丰富的想象,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真正获得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播放一首能与课文内容匹配的歌曲或乐曲,常常能把课文中蕴含的内涵淋漓尽致地传给学生,这比教师讲要好得多。如《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就先让学生了解诗的字面意思,再让他们闭着眼边听《柳浪闻莺》的乐曲,边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边听音乐边想象,学生徜徉在春光明媚、花香鸟语的西子湖畔,享受着与诗人一样的愉悦、欣喜。
当然,不仅仅诗歌可以借助音乐去想象、去感悟,散文、小说也可运用这种方法。特别是教材中有些内容是与音乐有关的篇目。
四.歌乐抒怀 升华情感
“歌为心声”,歌唱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抒发内心的情感,也能起到感染周围人的作用。语文课堂上,情到深处,学生心潮澎湃,此时可引导学生将内心的情感通过唱的形式释放出来,让情感在唱中升华。《七颗钻石》的主题是歌咏爱心的,主题不难明白,难就难在如何唤起学生的爱心,如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播洒爱的雨露。我先让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爱心故事,学生热情一下被激发出来。我趁势就说:“有首歌就是呼唤爱心的,请同学来唱一唱!”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最后在全体学生合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声中结束了全课。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语文教学中若能恰当运用音乐让学生放飞情感,那不仅有助于理解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起到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作用。相信美妙和谐的音乐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生动,更精彩!
史旭红,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