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810

  

从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看两岸文字改革

◇ 刘少兵 巴荷夏

  文字是一种文化工具。人们创造了文字,在使用中又不断地将之改进,因此,文字是不断演变的。世界上的文字形态、种类纷繁多样,演变性是文字发展的动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促使文字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演进,最为典型的如图形文字演化为意音文字的汉语。正如人类世界数千种语言的性质和发展轨迹有普遍规律可寻一样,文字的演进也应当具有它的一般规律。这种一般规律既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文字使用群体进行文字改革的理论依据。
  文字演进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字制度的演进,二是文字符号的演进。前者体现在文字性质的变化上,后者体现在文字外形的变化上。用文字表达语言,基本上有三种方法可循:表形、表意和表音。但三种表达方法并不等同于文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著名文字学家周有光曾指出:文字发展的分期应以客观存在的文字体系的整个状况为根据。并进一步将文字发展史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文字画”和图画字开始,一直到表音符号的萌芽,表达方法是表形兼表意,不是单一的表形。第二阶段,在运用表意符号的同时,表音符号日益发展起来,与表意符号结合,直到拼音文字的诞生,表达方法是表意兼表音,不是单一的表意。第三阶段是拼音文字阶段,从音节文字到音位文字,表达方法以表音为基础。周有光认为,这三个阶段的文字是三种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字制度。
  那么,究竟文字制度的演进是不是按照表形——表意——表音这一顺序进行的呢?这一规律是不是文字演进的必然规律?这一顺序是否代表着文字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我有机会较多地接触到有关文字与文字改革这部分内容,联系到我国文字改革中关于汉语要不要拼音化、繁体字还是简体字等旷日持久的争论,以及当前引发语言学界和政治界强烈关注的台湾文字政策,我想以这两个问题为线索,在收集有关材料的基础上谈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总的说来,文字的发展是从偶然的图画文字的图形到经过整理的、但又复杂的表词文字体系,再发展为更简单的词素文字体系,以及音节文字和字母——音素文字体系。这决定于社会对文字需要的发展条件。最初,由于国家的产生,就产生了整理文字并使之系统化的要求,哪怕让它复杂化(过渡到表词文字)。后来,由于文字使用范同的扩大,使用文字人数的增加,尤其使用文字广泛进行交流、记事、贸易,对文字简化的要求就变得特别迫切了(过渡到词素文字、音位文字和字母——音位文字)。文字发展的特点,从总的历史方面来看,就是连续不断地向表示语言愈来愈小的要素过渡。
  俄国语言学家B·A·伊斯特林在讨论文字演进发展的特点时认为:开始时文字发展是顺着一条线进行的,即同于周有光先生所说的文字发展第一阶段。但接下来的发展却有着三条分支。第一条支线在其发展的全过程中保留着表意——表音性质。这条支线的发展在中国汉字中达到了最完善的程度,它由表示整个的词过渡到了表示词的最小实义部分——词素,并且使用了表音词素符号与表意偏旁相结合的办法。再后来,当日本人和朝鲜人借用汉字时,就需要用音节符号和因素符号来补充汉字了,因为这些符号最初是用来表示日本语和朝鲜语词的语法形式的。第二条支线则基本上是语音支线。第三条支线是纯表意的支线,最初使特殊的数字符号分离出来,接着发展了大量复杂的科技符号系统。当然,第二种发展支线——机器语言,是在人类思维臻于完善、言语分析达到能够将言语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做到的。比较伊斯特林和周有光的论点,我认为:
  1.二人虽然都谈到了文字演进的具体形式,但与周有光不同的是,伊斯特林并不认为语言的发展总是遵循一成不变的表形一表意——表音的模式,而是在发展到表词文字之后存在三条并行的演进道路。这也就是说,文字在经历了最古老的图画文字形态之后,有三种演进方式的选择,表意到表音并非必然。
  2.文字是语言的延伸。不同民族的文字发展特点会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文字是补充有声语言的交际工具的缘故。因此,某一民族的文字体系特点不仅取决于这一民族文字的历史发展,而且取决于其语言的特点。我们都知道,汉语的词根孤立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其表词文字的形成。因为这种词根孤立结构中单词容易从言语中分离出来,不要求补充音节或因素符号来表达语法形式。语言中的白话字,台湾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拼音之争。注音二式之争以采用大陆的汉语拼音收尾,因为大陆的汉语拼音在准确性、共通性、系统性、一贯性、传统性、方便性和经济性七大指标评估中的认同度最高。然而这之后又经历几次反复。到2005年7月,台湾的教育部门再次通过采用所谓“通用拼音”作为中文译音的决定。岛内一些语言学学者、专家批评当局根本是用意识型态介入单纯的拼音问题。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是,拟定此项目的小组说“通用拼音”只不过是“音标”而已;其实根据项目小组所研订的“教材大纲”的设计,那是“文字”。也就是说,台湾的文字政策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人为地逆文字演进规律而动。正如台湾一学者所言:“只因在小岛自己搞所谓的这‘本士化、乡土化”,就想拿(“通用拼音”)出去,这会造成国际笑话”。从目前看来,台湾的文字改革实际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想以即使在岛内也反对激烈的通用拼音、罗马字等表音文字来改换汉字,逐步实现与大陆的传统文化相剥离的目的。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自我设限。
  文字演进的理论告诉我们,文字的演进必须适应相应语言本身的特点。文字的演进不是必须要走表意到表音的道路。汉语具有超方言的性质、汉语的词根孤立结构、语言中存在的大量同音词以及具有强有力的统一文化约束等综合因素使得汉字这种词素文字历经几千年而依然经得住功能复杂多样之需的考验。信息时代我们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离不开汉语拼音的辅助,这也有助于与国际接轨。但我们仍要正确看待汉字与拼音的关系,如果不顾客观实际而强行改换文字性质,那才是真正的割断文化与历史。
  
  参考文献:
  [1]B.A伊林斯特.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少功.走出弱势的汉语(讲座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04,(3).
  [3]周有光.周有光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
  [4]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许长安.台湾的语文政策及其论争.中国语言文字网,2004,(4).
  [6]方舟子.汉字简化杂谈.2005,(5).
  
  刘少兵,巴荷夏,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从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看两岸文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