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学教育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忽略文学的教育,势必导致广大的受教育者文学修养偏少,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写作功底偏弱。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全面而系统地接受人类文化与文学积累的过程,文学对其精神品格、伦理观念、人生境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学教育就是需要每一位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质,文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言行举止是否高雅,思想表现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人生价值是否有意义……文学素质的培养,要紧扣“文学即人学”,使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力,欣赏力,鉴别力以及联想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达到“情感有所共鸣,情操有所陶冶,人生有所感悟”的目的,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中学生文学素质如何落实,如何开展,如何培养,如何提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课题。
以全国“文学教育研究”课题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认识文学素质
文学素质,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传记等)形象化地再现客观现实的艺术,学会鉴赏,学会审美,在作品内涵丰富的文化熏陶中,学会运用语言,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为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地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能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些文字,均体现文学素质的理念,指出培养学生文学素质的方向。
进行文学素质的培养,应从教会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炼字、句式、修辞格、语言风格、言外之意等)以及文学作品的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鼓舞作用、认识作用等)入手,进而全面拓展文学素质(发展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课文资源,引领学生体验作品情感,领悟创作技巧:或抓住作品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等,将其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或通过作品中的情节结构,过渡照应,线索伏笔等,将匠心独运的创作方法,掌握好,运用好。在此基础上,拓展其思维,开阔其视野,可改编排演课本剧,可探讨古典名著的某一人物形象等,让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全面而深入地提高文学素质,最终达到“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要求。
二.培养文学素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如阅读、鉴赏、写作等教学过程中,均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就目前来讲,有效的培养方式主要以推敲字词,品味语言,体验作家和作品等,具体做法如下:
1.推敲字词,锤炼语言
文字是组成语言和文章最基本的单位,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他们文学素质的高低。所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首先要从字词的鉴赏开始,然后在练习中锤炼语言。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都十分重视对字词的推敲使用,讲究其精确性,“推敲”之类的佳话素来脍炙人口,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是在韩愈的帮助下完成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经反复修改斟酌,最终确定……可见要写出精彩的语言是要“推敲”的。法国伟大作家福楼拜说:“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惟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惟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惟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惟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可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几个“惟有”说明了作品字词的使用必须最恰当,最具表现力,只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才值得我们去揣摩。文本中有大量的既形象生动描摹事物,又贴切地表情达意的字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谢朓“澄江静如练”的“如练”;毛泽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与“翔”;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字;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其深藏的情感,神奇的作用,要在教学中认真挖掘,加以赏识。赏识的过程其实是一次与作者面对面的沟通对话,他们不仅为学生树立了对字词推敲方面的榜样,还能帮助其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对字词的理解和把握是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及写好文章的基础,是他们文学素质的一个基本体现。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学素质,应设计一些切合实际的能锤炼他们语言能力的练习,练习中要突出两点要求:一是做学习的有心人,有积极追求语言美的学习态度;二是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找到那个“惟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加深对语言表现力的理解。
练习(1):替换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使其更生动。
①蓝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空气仿佛凝滞了,一丝风也找不见。火辣辣的阳光没遮拦地照在我身上毫不松动。我那套深蓝的运动服拼命地吸收热量,紧紧地把全身包住。
②另一位先生叫得厌烦,把嘴里的烟屁股掷到街心,睁大了眼睛说……
练习(2):从下面括号里的三个词或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一个。
①晚上,当你被(逼、赶、哄)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悄悄、偷偷、慢慢)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抬、拉)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②是的,我们(已经、的确、虽然)高三了。雪片似的征订单纷至沓来,使我们始料不及。善于(诱导、开导、引导)的老师们说一本资料两三元只(当、抵、作)少吃了两三个方杯冰淇淋……
练习中锤炼语言,对学生阅读作品和作文语言表达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并能促进其文学素质的不断提升。
2、品味语言 运用语言
品味文学语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其今后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有深远的影响,故需要老师精心指导,扶好他们走一程。
文学以抽象的语言符号为创造媒介,不能像其他审美艺术一样把形象直接呈现给接受者,学生必须经由对语言符号的解读和理解,并借助于想象力才能完成欣赏过程。而文学语言具有多歧义性与暗示性,富有高度的内涵和意蕴,强调文学本身的意义,也强调词语的声音象征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一种说法,叫“言不尽意,立象尽意”,一篇作品不以象为指归,它的真正的目的在于众多的意,在于文学的、历史的、道德的、哲学的乃至难以把握的情志。越是优秀的作品,其意蕴越深,就越能诱发读者的积极联想和回味思考。以下的做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品评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
(1)品言外之意
语言的言外之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语言本身含义丰富,充分挖掘,蕴意无穷,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柳永的《望海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二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表面是一种意思,实际还有另外的意义,在剧本中称其为“潜台词”。如《雷雨》选段中写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相遇回忆往事,有这样一段对话:
周朴园:你好象在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我自小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哦,好地方……
两个人都说无锡是个“好地方”,“好地方”的潜台词就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味、琢磨、思考,深刻懂得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文本中类似这样的言外之意的语言有很多,教师教学用书亦有详解,这里不一一例解。但需要强调两点:一是那些写景状物,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感情含蓄地表现出来的作品;二是写人叙事,虚实相间,以虚写实的,留下想象空间的作品。教学中要对其落到实处,积极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出作品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
(2)品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往往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有的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感人,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有的文章语言质朴简明,通俗易懂,如陈廷一《“布衣总统”孙中山》;有的文章语言幽默诙谐,生动风趣,如鲁迅《阿Q正传》;有的文章语言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如钱钟书《窗》……
在众多不同类型的语言风格中,要数“含蓄淳厚、清新隽永”这类语言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是教学的重难点。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师生要细细品味,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霞》、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品其语言,要从三方面考虑:①作品时代背景;②作者思想品格;③作品表达技巧。第③点尤为重要,作品在描绘形象,创造意境时,常用象征、衬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比拟、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含蓄深刻,更有内涵,如《霞》中的一段“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就运用了比喻,含蓄形象且深沉地写出了人生含义的感知,意味深长。除此之外,也要对修饰词、拟声词、叠词等作些品析,以加强文学语言的培养。
需要明确的是,在语言的品味过程中,教师只能起指导、诱导的作用,而不能硬性灌输,更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语言的明确含义及表达技巧,要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3)运用语言
文学素质的培养,光靠对文本的一词一句的品析是不够的,还要在学习中增强应用意识,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各种语言手段,使他们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的语句上,语言生动形象、准确鲜明,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考察学生能否运用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分析、探究语言文字问题”。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解决语言运用中的问题,无疑是知识和能力的拓展,也是文学素质的拓展。指导学生动用语言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①恰当使用修饰词语,使语句具体生动,富有意蕴。如“早晨,阳光照着我的卧室,小鸟在树上鸣叫”,这是写实句子,毫无美感可言,可以让学生在句子上附加成分,使其内涵准确丰富起来:早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照着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在树上婉转地鸣叫。
②妙用拟声词,使语句形象动听。如“马路上过来一辆小车”,把它写成“马路上吱吱呀呀过来一辆车”,“吱吱呀呀”是听觉上声音,具有现场氛围实感,既生动又悦耳。
③学习借鉴精彩语句,并进行模仿或改造。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一段语句“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这段文字,在不变动原文的基础上,将之改写成诗句,新奇有趣。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听听那冷雨
回忆
江南的雨
下得满地是江湖
下在桥上和船上
也下在四川
在秧田和蛙塘
下肥了嘉陵江
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通过文体互换的方式,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多元的语言意味,且体会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
④巧用修辞,为语言增色。如“天天无怨无悔地做着作业,一道又一道,一本又一本,不知疲倦,时间在钟表上不停地转着,陪伴着冥思苦想的我”,“时间”是一个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要避免抽象,避免表述不当,就要运用修辞,使之形象,可改为“时间在钟表上悠哉悠哉地兜着圈”,“悠哉悠哉”赋予人的情态,拟人的手法使语言增色不少。
毛泽东说:“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指出语言要有文采,才能吸人眼球,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三.提高文学素质
提高学生文学素质可以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想象有再创造的功能,借助它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而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声有色的美景,创造出感人的意境。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质,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从中我们可以悟出,提高学生文学素质,根本点落脚点在于想象。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如何学会合理地想象?如何训练想象思维?如何在写作中恰当运用想象呢?1、打破头脑中的种种约束,使自己的思想如万斛泉源汨汨而涌,可以畅想,可以虚拟,可以梦境,可以科学幻想……表现或发表自已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推测或认识,抒发对未来的希望或信念。2、要有生活的根基。刘勰在《文心雕龙》写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叶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说的是想象要有现实的基础,才能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形象。试想:那些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足,生活经历简单的人,其想象的广度和深度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吗?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提高吗?3、保持和发展好奇心。好奇心是进行想象思维的起点,是想象思维展翅飞翔的催化剂,中学生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大胆怀疑,勇于探索,凡事多问个为什么,使自己的大脑经常转,发挥他的想象力。4、合理巧想。想象需要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限制,但不能“妄为”,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需要新颖,有创意,符合生活逻辑,但不主张“怪诞”。想象应求得合情合理,作出巧妙安排。5、表现手法不能单一。展开想象,不能只作干巴巴地叙述,要运用夸张、拟人、比喻、象征、反问等表现手法,使想象生动又形象。如由“圆”想到“圆井”,再想象新形象:圆圆的这口老井,没有任何特别的装饰,古朴而自然,镶嵌在地里,宛如一面魔镜,似有深邃的思想,用淙淙的水声,述说着一部完整的历史。6、要以激情为动力。①热爱生活并对生活充满激情,保持对外部世界的花鸟草虫,风霜雨雪、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浓厚兴趣,时刻观察和体悟它们,用自己的身心去品味出其中的独特滋味,久而久之,内心世界会丰富敏锐起来;②随作者的想象进行再创作,使无声的文字变成富于激情的语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于古战场的描述就带有诗人创造性的想象,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词中精当凝炼生动的字词加以想象进而描写,感受那种波澜壮阔,恢弘浩大的意境,往往使人激情澎湃。7、有丰富的健康的情感。想象和情感十分密切,情感可以刺激想象。悲观的情感常常使人想到那些可怕的、失望的、消极的情景。乐观的情感往往使人想象到那些充满希望、令人兴奋、积极向上的画面。情感丰富健康的人,他的想象充满着生动的色彩。不少作家有丰富健康的情感,他们的诗文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长久地感染着读者。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现的不是眼前落花凋零的衰败,而是想象其“化泥护花”的高尚情操,是不甘沉沦的心志。
把想象思维变成一种能力,运用到写作实践当中,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生创造力。”要把握一切机会,借助课文,拓展思维,再次想象课文描述的具体情景,或者改写、续写、仿写课文;再次想象课文中的思路、语言、形象、主旨,实行“拿来主义”。其做法是知识、技能、方法的移用,对学生作文创新大有裨益,且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学了《故乡的榕树》,可以驰骋想象,仿写一篇,如笔者的学生罗镜初同学写出《外婆家的象鼻榕树》一文:
外婆家在粤北山区一个小村庄,村上有一貌似大象的榕树。一根粗粗的枝干从树身叉开往下伸得老长,微翘着贴住地,像大象的鼻子。这果树长在进村的路口处,每当从它身边走过,总觉得那鼻子仿佛要伸过来,握住你的手,表达它对你的敬意,表示它对你的友好和欢迎。
今年七月下旬,我乘车到外婆家度假。恰逢收稻时节,象鼻榕树下放着几台脱粒机,乡民们把脱过粒的稻秆堆放在树的一角,有一米多高。双脚站在厚厚的秆堆上,似踏着柔软的绵垫,向远眺望,透过低垂的疏密不均的榕树叶,片片金色的田野映入眼帘,稻田里的人们有的弯着腰在挥镰,有的抓把沉甸甸的稻穗,到脱粒机前左右翻转脱粒,唰唰唰的收割声,隆隆的脱粒机声在树下也能听清。微风阵阵,稻香四处飘溢。
夏日的黄昏,金辉柔抚着大地,也给象鼻榕树抹上一层金色,树上鸟的欢叫声,树下人的欢语声,合奏出一首暮归欢乐曲,一群孩童在四根粗皱的盘根错节的灰褐斑斑的树干空隙间追逐嬉戏。象鼻榕树的身躯就由这四根粗干托着,横卧在空中,像大象的四脚撑着大腹躯干。不知谁用两根粗长的绳拴系在树的躯干上,吊一副秋千在树的中央。
夜幕降临,辛劳了一天的人们聚集在树下,有的坐着,有的拿张席子放到稻秆上躺着,让习习晚风吹着疲倦的身躯。夜是静的,树上的枝叶在摇曳着,发出阵阵沙沙声,一青年男子坐在秋千上,用笛子吹着人们早已熟悉不过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丰收歌》、《步步高》等乡土韵味十足的曲调,人们跟着曲调和节拍尽情用手拍着,高声伴唱,笛子声、拍手声和粗犷的歌声随着晚风传得很远,在山村久久飘荡。
我靠着微翘的象鼻干,轻轻抚摸它粗皱的皮,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对它说:你虽然苍老,但四季葱茏……我想,假如你有思想,能舞动,你会把鼻子高高举起,祝福今天的乡村变化,祝福人们的幸福生活,祝贺这丰收季节……希望年年风调雨顺,为这片土地的人们求得宁静安适……
这篇习作虽然有许多不足,但是,像《故乡的榕树》一样,能对事物作描述,充满炽热的感情,结尾段的抒情方式是仿写,同样感人。通篇还是能反映作者本人风格的。
中学生想象思维训练,写作方法应以模仿借鉴为主,将他人的好技法巧妙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肯定会创造出新的东西。经常进行想象能力训练,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的潜能,随着想象思维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文学素质自然也就大大提高。
二是指导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谋篇布局(或独特的构思)技巧,使他们在写作上少走弯路。如写记人散文,除了明确以人为中心,选准熟悉的对象等之外,还应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充分体现记人散文的三个特点:1、人物性格鲜明。2、注重细节描写。3、情感深切动人。记人散文的基本模式是:开头(引出故事)→故事主体(对人物或事物主体进行细致刻画) →结尾(议论点题)。
而写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或通过叙述事情的经过来反映生活,或以描写人物的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恶、爱、憎),则应注意下面三个方面:1、不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截取几个生活片断,或一两个场景。写人比较概括,只着重突出人物某一侧面,而不需要塑造典型人物。2、常把几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结合起来用,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3、记叙是手段,要直接为抒情这个目的服务。因此,不可记叙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只要把表现主题的那一部分写清楚就行。叙事散文的基本模式是:
掌握好基本模式,具体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不但对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构思十分有益,而且可以较好较快地提高文学素质。
文学素质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它不仅能让学生构建精神家园,发展思维品质,学会创新,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来的快乐。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得到知识和精神的收获,提高其创造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这就是文学教育所期盼的效果。
参考文献:
《作文通——我们怎样表达》。徐慧琳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讲解与训练》。唐江澎著:珠海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一词一句总关情——文学阅读中的语言鉴赏》。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 苗艳梅文
《新课标——名师面对面》,吴书林主编:羊城晚报出版社,2009年9月第二版
庄海志,教师,现居广东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