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国演义》是世人皆知的一部优秀小说、杰出兵书。在熟读了小说后,笔者感触颇多,尤其对曹操和刘备在奖罚方面的不同作了深入的思考。最终发现,由于奖罚制度的不同,曹、刘的待人及人心的背向也有很大差距。最终的结局是:魏国一统江山,而蜀国只能偏安一隅,甚至灭亡。这是一个比较有价值而前人又很少挖掘的领域。笔者从小说中故事发展的客观事实入手来探析造成这种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奖罚制度的不同。
《三国演义》中出现曹操奖罚的约有十余处,刘备奖罚的约有六七次。从他们两人对待奖罚的不同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
五十一回,关云长在华容道放了曹操,引军自回。孔明知是云长故意放的曹操,便欲按军法斩之。此时玄德曰:“昔吾三人结义誓同生死,云长今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孔明只得饶了云长。在“义”字面前奖罚变得有了弹性,有了回旋的余地。最后的结果是该奖的不奖,该罚的罚不成。这就是刘备的选择:“道义之上”。“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
刘备自言是以信义取天下,从奖罚制度来看就是实行以“仁义”为核心的情感化、主观化的奖罚制度。而曹氏的奖罚制度是以利益为中心的。在奖罚方面曹操不是注重道义和人情,而是很实际的个人利益。在道义和利益之间,曹操选择个人利益。这就体现出了曹氏奖罚的几个明显特点:(1)重奖严罚。这一点是在他的奖罚中提到最多的。第十二回,曹操与吕布交战,在乱军中典韦力救曹操。曹操“重赏典韦,加为领军都尉”。十七回,曹操起兵伐张绣,正值麦熟,号令三军:“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然而他所乘之马被一鸠惊动,踩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要斩自己,最后在众人的劝解下“割发代首”才算了结。于是“三军悚然,无不禀尊军令”。第十九回中,曹操闻知马超走脱,传令诸将:“无分晓夜务要赶到马儿。如得首级者,千金赏,万户侯,生获者封大将军”。众将得令,各要争功迤逦追袭。在这里重奖有效地激发了战斗力。结果,赶得马超“止剩三十余骑”,望陇西临洮而逃去。(2)奖罚面前人人平等。在奖罚面前,大家一律平等,谁也不能例外。曹氏实施“同功者同赏”的原则,战功相同者不分官阶大小一律获得同等奖赏。第五十回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他让曹氏宗族武官和其余武官分成两队比赛射箭,胜者以锦袍赐之。众将努力献艺,不分上下,最后徐晃与许褚争抢扯碎锦袍,操便叫诸将尽都上台,各赐蜀锦一匹。在这样的奖罚制度基础上,众将的价值得到了肯定,物质上的奖励激发了价值的实现,让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都能为自己的价值实现而不懈努力。(3)奖罚不分时地,随时奖励。第十回,由于大风起,执旗兵士挟持不定,岌岌欲倒。典韦喝退众军士,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操曰:“此古之恶来也!”遂命为帐前都尉,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最终的结果是典韦不负重奖,在战斗中,用生命保护了曹操。十六回,于禁赶杀青州军马,夏侯淳言于禁造反。曹操叫来于禁问明原因,责备夏侯淳治军不严,对于于禁则“赐以金器一副,分益寿亭侯”。
二
刘备的奖罚是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化制度,较为情感化、主观化、任意化。激励作用较于曹操的注重个人利益小,惩罚的约束作用也变弱了。十五回,吕布投玄德,张飞言布无信,劝备杀之。玄德曰:“他势穷而来投我,我若杀之,亦是不义。”结果,狼子野心的吕布,乘刘备讨伐袁术之机,赶走张飞,自领徐州。六十二回,魏延抓住泠苞,刘备令其降,回雒城劝降刘馈、张任。魏延曰:“此人不可放,若脱身一去,不复来矣。”玄德曰:“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泠苞回去后并没有劝刘、张投降,也绝口不提自己被俘投降的事,而是谋用“决碚江之水,可尽淹死刘备之兵也。”在这里“仁义”没能给刘备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带来了灾祸。
八十一回,刘备为了报关羽被杀之仇,竟然不听苦谏,不顾江山社稷之危,愤然出兵。且看赵云的一段谏词;“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然而备却说;“朕不为兄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再看诸葛亮和秦宓的谏词。学士秦宓曰:“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先主曰:“云长与朕,犹一体也,大义尚在,何可忘耶?”宓伏地不起曰:“陛下不从臣言,诚恐有失。”先主大怒,欲杀宓,众苦劝方免,囚入狱中。孔明闻知后上书曰:“臣亮等窃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做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先帝看完“掷表于地”。诚然,这是他重于“义”的一种表现。刘关张三人,昔日桃园结义,誓同生死。但在这样的情形下,只为一个“义”字便不顾任何后果的出兵伐吴,以致付出惨重的代价: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仅存百余人入白帝城”。最终“殒命白帝城”。这是情感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三
曹、刘的奖罚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曹操身为一代奸雄,从不吝惜财物和官爵,他用个人利益收拢了将帅的人心。在第三十回中,曹操与袁绍作战,张郃、高览来降。夏侯淳曰:“张、高二人来降未知虚实!”操曰:“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第九十七回,孔明伐魏,蕲祥前去劝降魏国大将郝昭。郝昭曰:“魏国法度,兄所知也。吾受国恩,但有死而已。兄不必下说辞,早回见诸葛亮,教快来攻城,吾不惧也。”在这里“恩遇”成了他不投降决心死战的重要原因。
再来看被称为枭雄的刘备。第十九回曹操与吕布交战。操传令诸将:“如有走透吕布及彼军士者,依军法处置。”各寨悚然。玄德回营吩咐关张:“我等正当淮南冲要之处,二弟切宜小心在意,勿犯曹公军令。”刘备对曹操的奖罚制度心知肚明,他恐怕一向很少受约束的关张违反军令,自己不能救。曹刘奖罚制度的不同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四
曹操身为一代奸雄固然有许多不是,但他在奖罚制度上的泾渭分明却使得他在军事与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前面提到的,在第十七回,曹操的坐骑受惊践坏一片麦田,操“割发以待”,于是“三军无不悚然,无不禀尊军令”。古时候人们认为头发是与生俱来的,是父母所赐,绝对不可以损坏,无故损坏自己的身体和毛发是大不孝,所以曹操割去头发的行为是非常之举,固然,曹的行为有些虚伪,但是曹身为主帅能做到割发代首已经是很难得的行为了,这就足以说明军纪的严明和在奖罚制度上的技巧。
奖惩是一门艺术,有功则奖,有过则罚。可以产生巨大的效果。
再来看刘备。当赵云在长坂坡从百万军中救出阿斗后,“双手递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还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他的“仁义”使文臣武将对他忠心耿耿,都成了他的“倾城知己”,这是他“义”的回报,但也反映出了他在奖罚制度上完全是以感情的、主观的方式来处理的。也就在暗中抹杀了对属下功劳的奖励。
五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奖罚制度的确立尤为重要。通过三国故事,我们就能窥出其中的奥秘。曹操和刘备都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激励不能朝三暮四,只打雷不下雨是不行的,激励机制一旦确立,就必须不打折扣地施行。要建立激励机制上的信度。曹操的激励手段是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典型思想下进行的,他相信激励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我们不提倡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但是在奖励制度方面,该奖的时候就要奖,该罚的时候就要罚,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不确定的奖罚概念。像刘备的奖罚一样,小则涣散“军心”,大则“国破家亡”。有效地做好奖罚会更好地激发人的内在的潜力,创造巨大的效益。
张小勇,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