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听到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我已经讲了好几遍,可学生还是理解不透。”究其原因,多数老师仅限于学生的单向提问,并没有用心去创设条件,让学生质疑问难。自然,也就提不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无所谓创新了。那么,怎样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怎样激发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巧学的积极心态?突破原有的教学理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民主和谐氛围,打造快乐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与宽松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学习就会由“乐学”而变成“苦学”。现在,摆在眼前的一个事实就是大部分老师的课堂都过于沉闷、过于严肃、过于刻板。这对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不成熟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极易扼杀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再加上有的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学生成绩,一节课就完全实行硬贯,学生毫无思考余地,而且当学生答错时,老师的神色马上就变了。所以尽管是师问生答的设计,学生也只能沿着教师的思路、教师预设的“轨道”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不敢多走路,不敢多说一句话,雷池越难,思维的火花就要泯灭,探究的欲望就遭窒息,这还能培养学生的什么创新能力呢?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建立民主和谐氛围,改变教师角色位置。我们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而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爱好,尊重他们彼此之间的个性差异,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乐他们所乐”。这就是所说的老师的“大爱”,这种大爱,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平等、宽容、友善的环境中,学生才能与教师一起参与,自觉做学习的主人,也只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潜能。
二.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疑,诱发创新思维感悟点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上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身边的诱惑”这一框题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联系现实生活中实际,我就让学生以小品和辩论的方式探讨“上网对学生的利与弊”,学生顿时兴趣高涨,积极踊跃参加,“小品”精彩,辩论激烈。在小品、辩论中,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在他们的眼中,此时站在讲台上的“我”已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与他们相互探讨问题的朋友。课堂教学完全打破了老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与活动的界限,整个课堂犹如一个生活的舞台。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很浓,就连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有了信心。除了创设情境之外,还要精心设疑,诱发学生创新思维感悟点。常言说得好“学贵有疑”、“有疑则思”、“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生命线”,没有问题探究学习就会落空,学生也就没有了探究创新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用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更好提高其思维能力。
三.拓宽课堂教学提问的广度,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不是负担,青少年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正是这种求知欲与好奇心,学生往往就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结论和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会积极去思考和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又要灵活把握,力戒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那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领会,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教学提问的出发点应是面对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或提问时,不能只偏重于成绩好的学生,也应该给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一次机会,否则,易使他们缺乏动力,不利进步,也会造成教师与这部份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理上以对立情绪。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正常发挥。
龙国庆,教师,现居贵州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