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诗歌的鉴赏方法颇多,如抓住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知人论世、从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来体悟作者的思想状况,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等。以上提出的方法各有侧重,但是新课程必修教材中安排了几首“长诗”,该怎样处理才能既让学生不厌烦又能达到鉴赏目的?笔者认为“长诗”虽长,但中心突出,事件单一,一般适宜短教。
一.朗诵环节不可减省
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特别是好的朗读能再现文章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长诗虽然在朗读环节上花费的时间较长,但不能武断地忽略甚至省去。《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诗歌明白如话,学生没有语言障碍,又是乐府民歌性质的诗歌,宜诵读,容易读懂内容,故不宜串讲,不宜概括其内容要点。这首诗在思想与艺术上成就较高,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乐府民歌的风味。
二.人物形象鉴赏不可忽略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长诗一般都有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从而培养审美意识。《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叙事长诗,教学中主要任务之一是分析人物形象。女人公刘兰芝,聪明、勤劳、不为荣华所动的品质,尤其是不卑不亢、忠于爱情的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女性人物形象长廊中是独到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刘兰芝的形象美。我们也不妨讨论诗中有哪些悲剧人物。学生可能认为最为可悲的是焦仲卿的母亲,也有可能认为焦母未必是焦仲卿刘兰芝悲剧的制造者,因为她的身后有一张撕毁不破、毁不灭的网,那便是千百年的封建礼教,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歌的历史意义。又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抒情长诗。抒情诗一般并不长于写人,但此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从大堰河的形象特征的鉴赏中,易于感受诗人的赤子之情。
三.审美教育必不可少
新课程改革给广大语文教师诗歌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以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为前提,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使学生在诗情的熏陶下,接受美感教育,提高审美情趣。长诗的审美教育也必不可少。《离骚》是抒情长诗,诗人的爱国精神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好例子。而由于特殊的体式,学生有阅读障碍,能记得一两句的名言警句较容易,但他们难以理解屈原的忧愤深广。可以让学生摘抄歌颂屈原的名联,让学生想想这位诗人对后代文人产生的人格影响……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读,对情感的把握就容易一些。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对大堰河这位普通中国劳动妇女的赞美,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及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以上的长诗情感明朗,在鉴赏中应该抓住潜在的文化魅力,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熏陶。
四.艺术手术可适当赏析
诗歌是文化的精髓。艺术手法是诗人创作诗歌,表露情感的形式。不同时期的诗歌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新课程所选用的每首诗歌都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或不同流派的特征,沉淀着不同时代的文化魅力。鉴赏诗歌,其艺术形式应稍作了解。如《离骚》独特的骚体形式,《孔雀东南飞》易于咏叹的乐府民歌形式,及铺排手法的运用,应该加以赏析,以感知自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创作特点以及文化精髓。
在新课程课时安排紧张的情况下,长诗短教为好,以上几点可以灵动处理,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够达到新课标诗歌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孟玉红,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