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83

[ 刘丽霞 文选 ]   

《洛丽塔》中的凄美爱情

◇ 刘丽霞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
  这番深情的告白和呼唤,字里行间渗透的都是对洛丽塔的痴迷和深情。而历来的评论家,以及道德捍卫者,却指责这段爱情是乱伦,是道德败坏的淫秽行为。因此《洛丽塔》自问世以来很长一段日子是被扣上色情小说的帽子,乱伦的主题,被指责为是一部有悖道德伦理的欲望之作。
  著名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却认为:“没有一个情人像亨伯特那样绝望,没有一个女人像洛丽塔那样优雅迷人。在本书中可以看到:残忍、哀伤、情欲、罗曼蒂克和真正的爱。”作者纳博科夫也承认这是一部不能以道德衡量的小说,坦言在《洛丽塔》的世界里,艺术已经超越了道德的底线,它不是“不道德”而是“非道德”的。
  亨伯特年少时碰到自己第一个爱人安娜贝尔,他曾经这样描绘他和安娜贝尔的爱情:“我们彼此疯狂,笨拙,不顾体面,万分痛苦地相爱了。”这些直白的话语,呈现的是初恋时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和深刻眷恋。然而这段美妙的爱情并没有持续多长,正当他们陶醉在幸福中的时候,可怕的伤寒夺去了安娜贝尔的生命。虽然亨伯特一年年长大,心理上却滞留在那销魂之刻,总想重温少年的狂喜场面,将中断的幸福延续下去。这次恋爱的夭折给亨伯特留下一生挥之不去的情愫,亨伯特自始至终都无法忘记安娜贝尔。也造成他日后的爱情路上一直追寻像安娜贝尔一样的十二、三岁纯洁美好爱情的缘由。
  后来亨伯特也有过别的女人,但都没能深刻。而他妻子瓦莱丽亚的背叛使他对爱情更加没有安全感,也加深了对成年女人的不信任。他的生活爱情一直处在漂泊无根的状态,或许还在寻找,寻找他认为的纯洁的爱情,只是看不到方向。直到他美国的叔叔去世给他留下大笔遗产,亨伯特开始踏上美国寻梦之路。
  一九四七年亨伯特来到了美国。经人介绍亨伯特前往中年寡妇黑兹夫人家中租房。在参观花园时邂逅了他多年来寻觅和痴迷的影子——洛丽塔。“那是一个同样的孩子,同样的少女,同样蜂蜜样的肩膀,同样像绸子一样柔嫩的脊背,同样的一头栗色头发。”那一画面至今让人记忆深刻:何等年轻,何等美丽的“性感少女”卧在绿意盎然的草地上,弯起性感的细长的小腿,漫不经心地翻弄着时尚杂志,草坪上的喷水龙头将清泉般的细水洒向了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洛,也将亨的人生定格在了这座没有丝毫吸引人的小镇之中……亨伯特本人也把对洛丽塔的感情解释为永不变悔的一种痴情:“这是第一眼的爱也是最后一眼的爱,无论何时的爱。”难怪不少评论家都认为“《洛丽塔》是一本关于爱的书,不是欲而是爱。”洛丽塔的出现震撼了亨伯特,点燃了亨伯特早已褪色熄灭的爱情火焰。他“空虚的灵魂”再次找到了能使之重新鲜明起来的“鲜明艳丽的姿色。而黑兹夫人却把女儿送去了夏令营,并向亨伯特提出以婚姻作为他住在这里的条件。亨伯特是不爱黑兹夫人的,甚至讨厌她身上那种成熟女人的气息,但还是貌合神离地同她结了婚。其目的只是能每天看到他心目中的小仙女。从一开始就预示着这场爱情中,亨扮演的是一个屈尊的形象,而后来事实也证明了从见到洛丽塔的第一次,到最后自己生命的结束,对亨伯特都是一部幸福拌着伤心的痴情史。
  有人质疑亨痴迷上十二岁的洛是不道德的,并且为了达到目的谋杀了黑兹夫人。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爱的权利,理所当然包括选择爱的对象。亨伯特曾提出质疑:爱上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是一桩罪恶吗?如果硬要说亨的这种行为是不道德,那他所犯的唯一错误就是企图把美好的过去复制到现在,让它成为永恒。这是一种人类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因为曾经美好过,所以不断追求,至死未悔,就像堂吉诃德式的梦想,亨伯特这种卓绝不懈的努力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共同性。而且一开始在黑兹夫人家中,亨伯特只是把洛丽塔当作“一个幻想的天使”,“一个理想化的里维埃拉”,是一种带着审美的观望,每天能够看到她,内心就有一种美好在流淌。是黑兹夫人把洛送到夏令营,失望和无奈的亨伯在日记中写下了对洛的想念,气愤中也有对黑兹夫人的诅咒性话语。悲剧的是黑兹夫人偷看了日记,愤怒中奔出被车撞死。尽管可能在内心亨有过卑鄙想法,也把这种想法写进日记,但人在情绪愤怒时都会有一些过激念头,有过这种想法并不代表他就一定会去杀人,只能说是巧合的车祸使黑兹夫人丧命,但却暗合了亨伯特的心意罢了。
  黑兹夫人去世后,亨去夏令营接出洛,拉开了他最幸福也最痛苦一段流浪生活。幸福缘于他终可以与小爱人守在一起了。他们四处流浪,钱财并不是很多,但亨伯特还是用心地照料着洛丽塔,并尽可能满足她的需求。洛是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她们顽世不恭,不知忧愁,热衷可口可乐、口香糖、摇滚乐、流行杂志等。对于他们爱情不是神圣纯洁的,性也不再是偷偷摸摸。在与洛的初次性关系中,亨伯特的拘谨,不敢有丝毫越轨的行为,而洛丽塔则显得非常老练,她问亨伯特:“你小时候从没做过这事吗?”书中描述到“这厚颜的孩子把她的腿伸到我的大腿上……她的声音美妙,甜似苹果。她的双腿稍稍蜷曲,放在我活力充沛的大腿上。”这些都充分说明,并不是亨伯特强奸了洛丽塔。是洛丽塔带着游戏态度,极具孩子气地诱惑了亨伯特。
  面对亨伯特的痴情,玩劣的洛是不可能理解的。她可以一会与你欢笑嬉闹,可保不准下一刻她就可以想出什么法子来整你。亨伯特在车上要吻她的脖子,她带着毫不装假的惊讶说:“别把口水流我身上,你这脏东西”。只要她使起性子来,会骂他“恶棍”骂他“脏东西”。她表面温顺而私下里攒钱,趁生病时机跟一个作家跑了。亨疯狂地寻找,跑遍了所有可能的旅店,一次次的失望最终化为绝望。伤心、悲痛、痴心被撕碎的破裂,都化作脸上痛苦的神经在绵延。内心疯狂的嘶喊却无法找到宣泄的寄托。放弃了希望的亨伯特与一个叫丽塔的女人结了婚,开始了比较正常的生活,但他的内心从来没有忘却过洛丽塔,那是深入灵魂的。
  三年后的一天,亨伯特突然接到洛的来信,得知她与一个叫狄克的工人结了婚,要生小孩了,希望他能资助“三四百元,或再少些”就行。知道洛碰到了困难,亨毅然离开妻子丽塔,按信上地址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洛丽塔。只是亨伯特看到已完全不是当初娇嫩清纯的小仙女了,而是一个挺着大肚子的成熟妇人模样。这一刻心中所有的美好被彻底揉碎:我望着她,望完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人就是她,可以肯定,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当日的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叶回乡;苍白、混俗、臃肿;腹中的骨肉是别人的,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谢,怎样都可以,但我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疼爱、怜惜、失望、不忍接受眼前这个大肚子的苍白臃肿女人就是昔日的情迷小仙女。不只是心碎,一同破灭的还有支撑灵魂的美好信念。“我明白了,那种刺痛心扉,令人绝望的东西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里了。”他的小仙女已经不再如昔日那般美好了,他希望带她走,哪怕她肚子里怀着别人的孩子,他不愿意她在这拥挤的房屋里贫苦的生活,他希望照顾她,让她过稍舒适的生活。然而洛丽塔拒绝了,她只要他给她三四百元就行,甚至还表示了对所谓下流戏剧家奎尔蒂某种思念之情。亨伯特绝望了,即便如此他还是给了她四千元———她要求的十倍。亨伯特对洛丽塔最后的爱,已接近于人类崇高的情感特质。
  最后一丝微弱的希望也破灭了,亨伯特的精神世界彻底被击溃了。他再也找不到什么能医治他的痛苦,再也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心灵更绝望悲观的了,当然,再也没有什么比奎尔蒂更可恨的了。于是,他带上手枪,找到了那位电影戏剧家,搏斗了一番之后将他击毙,亨伯特因此入狱。亨伯特杀死奎尔蒂,他不会不知道事件的后果。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亨伯特是以自己下地狱的决心来祭奠他一生所顶礼膜拜的少女。既然他的所爱已不可挽回,他的生命也该完结了。
  伤心欲绝的亨在狱中写下《白人鳏夫的独白》以此纪念他心爱的洛丽塔,祭奠他逝去的爱情。没有等到开庭他就因血栓死于狱中。根据亨的遗愿,这部回忆录只有洛丽塔不在人世时才能出版,他不想自己心爱的洛丽塔受到任何不必要的牵涉,这也是他能为她考虑到和可以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一曲华丽的哀伤,一段伟大的爱情,亨伯特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和激情圆寂了自己心中那段解不开的凄迷爱情!
  
  参考文献:
  [1][美国]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 于晓丹 译《洛丽塔》,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冯羽.眺望世界的彩色窗口——纳博科夫生平与创作述略[J].南京高师学报.1996.(3):23
  [5]Trilling L.The Last Lover: Vladimir Nabokov’s Lolita[J].Encounter. 1958, (11): 9~19
  
  刘丽霞,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洛丽塔》中的凄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