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814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 张 刚

  近一个世纪来,在翘首西方与回顾历史之间,我们无疑是偏执于前而偏废于后的。就时下的学校教育而言,大学校园里,除中文专业外,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即意味着国语学习的结束,更不用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现代教育极度功利性使得我们关注的是谋生的教育而不是人生的教育。这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失败,但绝不是语文自身的失败。汉代的贾谊二十九岁能写《过秦论》纵论天下兴亡得失。唐代的王勃二十几岁能写《秋日登洪府腾王阁饯别序》,抒发人生遭际兴遇。如今的中学生、大学生连简单的记叙文、议论文都写不通的绝对不在少数。与传统的私塾教育相比,现代语文教育的不足更为明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学习内容上,现代语文课本的文化含量较低,中小学生所读课文大多呈低层次重复,缺乏历史文化的深厚意蕴,与学生的理解力相比,课文过于浅显。教师千篇一律地教,学生千篇一律地学,教和学一律失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是绝对学不好的。而传统的启蒙读本多为经典,是浓缩的文化。经典是思想的化石,是伟大的头脑沉思默想的产物。它产生于一个特定的时代,又超越了那特定的时代。仅就“四书”而言,作为传统的启蒙读本,其内容的深度、广度绝非现代的中小学课本所能望其项背。
  其次,现代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混淆了文科与理科的差别,理科重视结果,文科重视过程。理科的答案只有一个,文科的答案有无数个,答案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通向答案的过程是饶有兴趣的。答案是人人共享人所共知的,而过程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经典之为经典,决不在于提供给我们现成的答案,经典教会我们如何到达答案。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但孔子从未给仁下过明确的定义,这正是孔子的高明处。
  其三,现代语文教育仅是应付考试的知识教育,但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知识教育仅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条件,素质教育则提供生活的意义。许多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们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见出他们从古代典籍中获益之深,这种影响是身心的影响,全面而丰富,深刻而持久。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中学阶段念书时,父母要求他背诵《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为他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现代教育的急功近利,在方法上必然容易贪图捷径,但语文是无捷径可走的,尤其是作文。因为作文决不是通常所谓的技巧,技巧通过老师的传授早已为我们熟知,但熟知的恰恰是最陌生的。作文关乎思想、情感和人格。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等如有神”,方见工夫之深,韩愈在指导学习写作时也曾警告过:“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读经就是个慢工夫的活,急不得,躁不得,恰恰可以弥补现代教育速成之弊端。速成之于语文教育正验证着“欲速则不达”。古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须得十年功”。工夫不到家,哪来的后劲?
  读经必得孩子自己去读,去诵,烂熟于心,别人替代不得,老师的作用就是指导他们别把字句读错了,别把大体的意思理解走样了。所以学生是主角,老师是配角。出力不讨好是现代语文教师的尴尬。这样的教学怎么能教好语文。
  就母语的学习而言,我们坚信——学语文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从背诵抓起,背诵从经典开始。
  
  张刚,教师,现居湖北蕲春。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