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挖掘其文本的人文底蕴,结合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体验,内化人文精神,实施人格教育,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一、常规活动: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刻也不会平静的,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感情渲泄,以满足他们树立信心、摆脱逆境、显示才华的需求。但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很容易在物欲膨胀、人性贬值的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迷失自我。因而,正要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让他们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形成健康人格以终身受益。
古代哲人圣贤的人格关照和警世言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的洋溢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的散文,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都能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丰厚肥沃,足以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常规活动中,我们应推荐学生阅读《伟大的足迹》等著名传记,组织学生通过智者故事会、诗歌朗诵、三分钟演讲、正义辨论等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认清低劣人物的丑恶面目,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生活中学会明辨是非,明大义,识大理,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第二、阅读教学: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
好书美文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所以,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使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教师要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使学生在同文本真真切切的畅谈中,获得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语文课文中有大量思想性极高的古今名篇,也不乏文笔犀利、思想深邃的历代佳作,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我们要将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式有机地融入、转化到个体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所充溢的生命的鲜活和质感。优秀的文本需学生潜心揣摩,生活教人求真,解读文本应该符合生活本真,只有如此,课内课外才能相得益彰。
第三、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一次成功的写作往往是热情参与的结果。如果学生的精神世界过于贫瘠、过于匮乏,不关心人与自然的状况、价值、命运,人的情感如何变得丰富、博大?没有兴趣、激情,又怎能拿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司马迁总结过圣贤发愤著述的事例,更结合切身体验,深刻指出,大抵经历过波折,“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人们才会有一种力量,拿起笔来写作。“愤”是写作的巨大推动力,但说到底,这种兴许还是发源于关爱。比如我们为什么会激扬文字,借助笔墨,“代草木立言,为河流请命”?因为我们知道,关怀它们就是关怀人类自己,草木被滥砍滥伐,河流、水源被污染,我们的生存质量也会随之降低。
语文学科是人文底蕴最为丰富的学科之一。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破除唯理性教育的模式,在积累、涵泳、顿悟的过程中挖掘人文底蕴,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语文课人文精神内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资料:
[1]刘俊峰:《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与人文精神内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第12期
[2]杨春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及学生人格完善》[J],《甘肃科技》,2009年第21期
任映东,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育硕士,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太京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