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片断作文”,指用较小的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或叙述,或说明,或描写,或论述,做这种片断的习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断训练”。片断作文教学能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要求,促使学生走上作文成功之路。因此,片断作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在新课改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片断作文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入手,《语文课程标准》在各阶段的目标中把这一理念写在开头,如第一学段的开首语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的开首语是“乐于书面表达”等等。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呢?我采用了诸多办法,其中开展的“日记周周读”活动颇受学生欢迎。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教”学生写日记,然后鼓励学生“独立”地写日记,同时利用每周星期五的语文课专门开展“读评”日记活动。日记一般字数在200字左右,而且写的是生活、事物的一个断面,不需要像写一篇大作文那样苦思冥想,费尽心机,只要平时仔细观察,就能写出好的片断来。我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经常受到我的点拨和赏识,尝到了习作快乐,习作的兴趣自然越来越浓,习作的热情自然越来越高涨。五年级时,学生自发组织,每学期选编两期《心灵记述》,而且遴选精品投稿,有十多篇稿子被报刊登载,这对学生是莫大的鼓舞,他们的习作兴趣不再需要我去有意识地培养了。
二.片断作文教学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并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点之间的意义与联系。然而,教师满头大汗地讲授课本语段的各种信息,学生可能根本没有领会,也没有进一步了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我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布置一些片断作文训练,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我教苏教版三年级(上)的《“东方之珠”》一课时,所用的策略是“妙语连珠绘香港,拙笔生花写街头”,即:让学生抄写、诵读、领悟课文描写香港的一系列佳词妙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街头闹景。这个过程实际上经历了下面几个环节:初读——体味——仿写——重读——再体味——再仿写。特别是当仿写中出现困境,学生必然要重读原文,逐句加以体味,再进行仿写。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用写作促成精读,这就落实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增强了阅读教学的深刻性。
三.片断作文教学能唤醒学生的真情表达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然而小学生作文虚假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空话、假话、套话”的要求,我对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都打高分,以示鼓励。在这种氛围下,就出现了像《今晚没有作业》这样的片断作文:
放学后,我回到家中,书包一放,就奔进小房间,拿出手工琢磨起来。妈妈问我为啥没做作业,我兴奋地说:“妈妈,你知道吗,今天老师没有布置家庭作业!”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嘿,真棒!我还告诉妈妈:“老师今天没有布置家庭作业,有的同学竟然在回家的路上喊老师万岁呢!”今天难得有我自己支配的时间,我可以先把汽车模型拼装好,再去表哥家下几盘棋,晚上回来做一个好梦。
这个片断,笔墨虽然不多,但字句传情,读之有味,真实刻画了一个“久受作业煎熬,一朝得到解放”的天真孩童形象。孩子的这种欣喜,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真情,这种真情一旦倾注到作文中,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四.片断作文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片断作文因其聚集“片断”,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增强学生对各种事物变化的敏感性。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写生活细节,让学生有意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熟悉生活,即“世事洞明”,当需要反映某些生活片断时,胸中自然就会产生类似的景象,而且还能从这些图景里发出清晰的生活细节。例如,一位同学这样写母亲灯下缝衣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我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灰暗的灯下给我缝补衣裳。穿针——引线,穿针——引线。母亲的眼睛贴着衣服,她唯恐针线不够细密。突然,母亲的头一点,眉一皱,嘴一裂,手一颤。原来,细针刺破了母亲的手指。母亲放下针线,捏住被刺破的手指,一会儿又放开手看看,血止住了,母亲又穿针——引线,穿针——引线。”这个片断的细节描写,写出了令人眩目的亮点。
牟芹,女,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