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无)赖,溪头卧(一本作“看”)剥莲蓬。
——据《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
近年来这首小词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
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吴小如《读词散札》第十二则:
本词中的“醉里”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
上引诸家之说,认为这首词既是对农村景象进行客观描述。也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反映。
词的上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句,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田园生活图画:温暖的阳光下,一所低矮的茅屋,一片绿茵茵的草地,清澈的溪水在草地的一边潺潺流过,那么恬静,那么柔和,如诗如梦,而接下来一笔“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就在这如诗如梦的优美画面上添上了音响、情趣,使之更为亲切动人。正当词人沉醉在这静谧迷人的环境中时,朦胧中有说话的声音传来,似乎是青年男女在细诉娓娓动听的情话吧。词人不自禁地想看看哪一对幸福的人儿,寻声望去却不大不小地吃了一惊:竟是一对白发翁媪!这一句不仅写出了声音、情趣,还写出了浓浓的情,把乡村生活的安适和幸福揭示得淋漓尽致。整个上片有情有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组成了一幅美妙醉人的图画。词的下片把画面拉开,描绘了农家劳动的情景,这里仍用白描手法,为几个人物画上了动态的速写,生动传神。在溪水东边的田野里,大儿正辛勤地锄豆,房前,次儿忙着编织鸡笼,只有那最顽皮又惹人爱的小儿,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溪边去剥莲子吃。“最喜”一句尤为传神,使小儿活泼顽皮、逗人喜爱的形象跃然纸上。下片写了三人的活动,生动地渲染了农家生活的气氛,而且“中儿”一句虽没有直接写鸡鸭等,却使人由鸡笼自然地想象出鸡狗在院中往来行走,鸭鹅在溪中悠然游动的农家生活景象。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重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普通家庭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语言运用上,这首词的语言很具有艺术性。文学家之所以被称为语言艺术家,有仅在于他是以语言为工具来从事文学创作的,而且在于他能够艺术地使用语言,能够使语言变活,随情况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语言本身也产生出一种力量,和作品的内容一起感染、影响和教育读者。辛弃疾是严格而又熟练地把农民的语言习惯、说话声音、常用语汇综合起来,遣词造句,使语言质朴、醇厚得直如农民,贴切、自然,形神毕肖,使人很容易体会他词中的韵味。
金钟林,教师,现居贵州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