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801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汉字教学

◇ 覃万田 李黎明

  现如今,翻开初中生的作业本来,特别是作文本,错字、别字屡见不鲜,诸如最常见的“已”、“以”不分,“休”、“体”不辨等。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不重视。很多教师以中考为指挥棒,考则教,不考则放弃;也有教师教的,但也只是重死记轻理解,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觉,靠学生一遍又一遍机械重复抄写,识字已无乐趣可言,相反却成了学生的负担。二是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有些家长认为写字已不很重要,特别是运用拼音打字,只求音近,不求字准,很多学生的父母写字已告别了“纸和笔”,这无疑给学生起了不良的影响。三是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中篡改成语(如将“随心所欲”改为“随心所浴”),也对学生的识字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由于识字差,书写正确率低,致使阅读困难、效率低下。
  其实,课标对初中识字与写字有明确的要求,从量上说,要求会认3500字,会写3000左右;从书写角度讲,要求能熟练地写正楷字,并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从审美来看,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课标要求是明确的。
  作为践行新课标的语文教师,在反思过去的基础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识字教学呢?我认为,初中阶段的识字教学应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一.提升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情感
  首先,可从学生熟悉的汉字与英语单词比较中让学生认识其形态美,汉字书写可横、可竖、可斜,可大、可小,笔画变化丰富,这是其他拼音化文字无可比拟的,可通过举例(如英语单词good,基本能读就能写;汉字大多知道意思就会写,如“休”,意为人靠在树上)让学生明白,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很多不认识的字你可推测它表示的意义,从形体上看,如“品、晶、森”等,就有一种三角形的稳定美;“村、时”等左小右大,给人一种谦让之美;“圆、困、回”给人一种圆满之美等等。学生认识到了汉字之美,就会消除汉字难认、难读、难记、难写的思想顾虑,渐渐产生亲切之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情感的亲近,就易于认读、识记了。
  其次,在学生对汉字有了亲切好感的基础上,加深其认识深度。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本民族有别于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是承载文明的江河,失去它,就如同人失去灵魂,徒具躯壳而已,正如古人所说的“亡其国,先亡其史”是一样,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既便“国破了”但只要语言还在,山河就还在。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便是一个明证,正如作者所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拿着了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爱祖国不是口号,它有许多具体的方式,爱长江、黄河,爱一草一木,其中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便是爱国的最好体现。
  再次,随着中国国力的强胜,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汉语成了许多国家的第二语言,许多国家著名大学里都兴办了孔子学院,专门用来学习研究汉语。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理应兴起超越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毕竟,那是我们的母语。有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人这样写到“相信每位在国外生活过的中国人,读到汉字时感觉都是暖洋洋的……”洋装虽然穿在他们身上,但他们的心却属于祖国,那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滚烫的情感。在世界文字之林中,唯有汉字形态最优美,五千年的汉文化,凸现了汉字独特的魅力。汉字,是中国人诗意的的栖居,汉字让中华民族穿越历史艰险,忍辱负重,使华夏文明薪火相传,未蒙灭顶之大辱。
  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汉字大门的钥匙,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学生按课标要求已掌握了2500个汉字,并在小学已基本掌握了笔画、笔顺、偏旁等分析汉字结构的方法,较熟运用拼音、笔画查字典的能力,为识字创造了必要条件,学生只要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就能为阅读、写作创造便利。
  1、把握汉字特点。“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是一种表意性极强的文字,重形而不重音,不同于拼音化文字的英语、法语、俄语等。由于它形象直观,逻辑严密,所以能“形入心通”,易于理解,如“旦”字便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意为早上;“男”字反映了农耕经济时期男人的主要活动场所,真可谓“望字生义”。
  2、总结汉字规律。初中阶段识字量虽要达到3500之多,若逐一认之识之,势必废神劳力,我们可利用规律帮学生识字。如“忐忑”一词望字便知与心有关,“上下”表示“心”起伏不定,字典意为“心神不安”;《爱莲说》中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亵”笔画多难记,但可以让学生知道这是个会意字,用手拉开衣服,有举止不文明的意思;如“戍、戌、戊”三字形体极为相似,找出不同点,编成歌谣如“点戍横戌戊中空”,以后学生一遇这类字,脑中条件反射出歌谣,便可认可写。教学中,利用汉字的规律,便能学一知十,举一反三,既可帮助学生识字,又可纠正错别字。
  3、让生主动识字。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识字中,应给学生一定的主动权,交给其方法,激发其兴趣,只提达到目标,不提多少遍数,他们就会发挥其各自聪明才智,寻找最佳办法。对学生已经掌握的汉字,要加强巩固,以防遗忘,如课后生词,可让学生选取其中几个,嵌入具体的语段,写成一段通顺的话,这样就能避免机械重复的抄写。
  4、放眼生活,广开渠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来增加识字量,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发现书报、影视、商标、广告、网络等媒介中的错别字,经常交流识字成果,让识字成为一种必需。
  5、严格要求,围追堵截。除了平时的检查听写外,还要在考试中加大对识字写字能力考查的比重,把字放入具体的文段中去考,将考查识字与阅读能力有机统一。
  三.加强写字指导,提高书写质量
  课标对这方面有明确要求,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来语文教师要以身示范,板书、批改作业力求规范工整,给学生书写进行引导;二来按要求,高质量开好书法课,配备相对专业的老师对学生书写进行指导;三来不定时举办书法展览,让学生提高对汉字的审美能力;四来各科严格要求书写,树立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堂堂练、天天练,持之以恒,将练字当成生活的必需。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识字与写字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如果每个语文老师在这个“本”上下功夫,根本树立了,学生书写正确率不仅会提高,而且民族自豪感也会增加,语文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覃万田,李黎明,教师,现居湖北长阳。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汉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