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以活动为主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学生应形成积极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笔者认为,应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并将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时,孩子们心情往往会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有效地将这种兴致引到学习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
二.巧用多媒体,展现过程,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生,其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把现代多媒体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把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机地促使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巧用多媒体,化静为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给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而多媒体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这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在适时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行探索、创造,可促进学生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课堂中学生们在电脑“动”的显示过程中,辅之以“静”思考,既增加了容量,又扩大了思维的空间。
四.巧用多媒体,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探究效率
巩固练习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识的重要一环,运用课件设计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和连线对应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及探究数学问题的效率。把图片、声音和动画将传统的匹配题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计算习惯,使单调的计算变得趣味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有序。不断的、新异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达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五.巧用多媒体,拓宽视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往往局限在书本上,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活动比较贫乏、单调、被动,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在一种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现代多媒体的整合运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个轻松宽裕、生动活泼、功能齐全的“计算机文化”的智能环境和自主发展的空间。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的知识广了,疑问多了,视野也宽了。同时,运用现代多媒体,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运用多媒体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探究效率,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到创造的乐趣,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参与中领略数学知识的美妙,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陈庆,男,甘肃兰州市晏家坪第三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