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71

[ 邢黎峰 文选 ]   

教学中巧设话题的基本策略

◇ 邢黎峰

  基于对话理论的文学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的,以优秀的言语作品为中介的相互对话。而话题设置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
  如何设置话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呢?除了要设置有价值的话题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依据教师视野的“空白”设置话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大胆地将自己的“前见”隐去,也就是有意识地将他的理解、体验、思考和已有的见解隐去,把视野的“空白”呈现给学生,反倒会激发学生的对话意识和创造力。
  “圣人处无为事,行不教之教。”这话本身就包含了教学中的辩证法。教师无言,召唤的恰恰是深层次的对话。真正的教学对话,即使在沉默里仍能感到来自对方心底的声音。教师不言,学生言之;教师不为,学生为之。特级教师钱梦龙的阅读课总是先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由教师引导他们去解答,教师不去问,由学生问,教师不作答,由学生去答,这就是一种教学中的空白,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了学生之间的“回答”——一种完全有别于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李镇西上阅读课不把自己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学完了《孔乙己》一课,他要求学生以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于是出现了学生极具概括力的话语:“一个无望的人和一个无望的社会。”程继伍与学生阅读《雷雨》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爱”,也没有和盘托出教师的观点,而是让学生的“正方”和“反方”来一场辩论会。魏书生给学生上课总是与学生商量着学,与学生商量学哪一课,商量一节课要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有教师言说的话推给学生说,来启发他们思考,培养学生的个性解读,利用空白结构具有的艺术魅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完美地实现师生间的视野融合。
  二.依据文本的关键点设置话题
  文本的关键点常常体现为特定课文所独有的教学重难点,因此,话题的设置应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轻与重、主与次之分。教师只有抓住那些能对理解文本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关键点,并结合自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设计出独到的话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很好地理解文本。
  如阅读《窦娥冤》中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誓愿的应验,《雷雨》中不期而至、毁灭罪恶家庭的雷雨,乃至现代主义作品《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墙上的斑点》中由墙上的斑点引发的幻想,《等待戈多》中那个莫名其妙的戈多,《百年孤独》中那些不可理喻的神秘景象等。这些在文中有中枢作用的话题,能给学生较强的悬念和较高的思考起点,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发学生的辩论和争鸣,在理解文本意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依据问题情境设置话题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应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问、能问、善问。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在教鲁迅的《药》时,师生共同探讨“茶客谈夏瑜”这一情节,重点落在“可怜”一词上,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夏瑜说阿义的“可怜”,与茶客们所理解的“可怜”含义完全不同。面对这种情形,引导学生思考:在你们眼中,你觉得夏瑜可怜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夏瑜同样是可怜的,因为他为国为民而死,众人却一点也不理解他所从事的事业,反而认为他说“阿义可怜”是“疯话”。而这恰恰是本文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这样就可以收到摆脱思维定势、拓宽思维渠道的奇佳效果。这样,头脑中不断生成问题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参与互动;能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才可能拥有超凡的创造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获得成就感,经常体验颠峰时刻,让学生由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邢黎峰,教师,现居河南平舆。

教学中巧设话题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