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生怕写作,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问其原因,必定是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一些作文情境,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作文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让他们有感而发。
一.组织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
在学习了《我爱绿叶》这篇文章后,我想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保护绿色植物的文章。可是如果仅让学生通过上网或是到书上寻找有关资料,所得必将有限。于是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写作文,而是先开展了“还大地一片绿色”的主题班会,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组合成小组,也可以一个人单独行动,先利用课余时间走到外面,或是用心考察,或是打听询问,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拍照或是录象,找寻有关资料。学生们群情激奋,活动的时候非常认真,有的孩子认真地做着记录,有的孩子专注地听大人介绍,拍照的忙得不亦乐乎,录象的一本正经。结果,班会开得非常成功,学生们各个都准备了演讲稿,讲得也是头头是道。班会完后,我很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把自己的演讲稿整理出来,就这样一篇篇高质量的作文诞生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二.开展“读书周”活动,增加学生写作的底蕴。
学生收集到丰富的生活素材之后,还要通过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文章。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为此,我常告诉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每学期开展几次“读书周”活动,在读书周中,可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搜集文章,变为自己的“作文集”,文章可以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别人那里转抄过来,从电脑网络中下载过来,从自己的作文中挑选出来。再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筛选活动,这个阅读作文的阶段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兴趣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准备摘抄本、日记本,摘抄精彩片段、妙语佳句、读后感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读书周中定期开展“朗诵会”、“知识竞赛”、“成语接龙”、“妙语连珠”、“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促使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语言,通过日积月累,学生作文中就会有说不完的话,就会对语言材料运用自如。这样通过不断的阅读积累,学生的习作便有了源头活水,作文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三.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活动,拓宽学生写作的空间。
记得学完朱自清的《春》这一课后,学生们都被作者笔下的春天美景陶醉了,很多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把课文背下来,有些学生看着窗外的树木,都会情不自禁地朗诵出课文中的几句话来。看着这一切,我就应势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找春天”活动,可以学着文中作者的写法,把自己找到的春天景色记录下来。学生们“找春天”的形式很多,有的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有的用照相机拍摄,有的直接用文字记录下来。然后我指导他们学习文中描写“春草”、“春花”、“春雨”的方法整理自己的记录本,并组织了一次“迎春朗诵会”,学生们兴致极高,作文效果自然非常好。平时,在学习了写景的文章后,我都会让学生仿照着写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学过写人的文章后,则让他们或是仿写人物外貌,或是仿写人物动作;学过说明文后,也让学生介绍一下身边的事物。
四.编写阅读小报活动,提升学生写作的品味。
手写阅读小报具有篇幅小、时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一般一面8K的铅画纸可以出一期小报,而每一期小报都结合有关课文的学习,做到一期一个主题,针对性强,对学生习作的范围有很好的指引性。如学完介绍科普知识的单元之后,可让学生编写《身边的科普知识》的小报,介绍一些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学完《古诗四首》,可让学生编写小报《唐诗专刊》,介绍你课外积累的唐诗,怎样欣赏唐诗等。
出好阅读小报,对于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品味的提升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为每出一期小报,学生都要去搜寻素材,认真编制。要想提高小报的质量,学生必须养成严谨、耐心、专注的好习惯,这样在设计版面、构思文字、描绘插图等方面才可以避免粗糙,力求完美。其次,为了出好小报,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课外阅读,收集大量的素材,但一期小报不可能把这些内容都照搬进去,必须进行筛选,把有价值的东西编入小报中,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有的内容篇幅过长,必须对其进行缩写,这就又要求学生能抓住主要内容,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柳伟青,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