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目标和方向,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形象感染、情感熏陶、语言品味。其中审美是文学欣赏的重要特点,也是文学欣赏的重要任务。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就有了以下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重视文本的阅读,回归语文课堂的文学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等。我们语文老师上课只热衷于对文中知识的分析,忽略了引导学生对作品形象、语言、情感的揣摩、品味、领悟。我曾听过这样的语文课:如一位老师在教授散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没有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充满童话和浪漫色彩的语言,领悟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是抛开文本,大谈如何交友的问题,把一篇有着诗化般优美语言的散文上成了政治课。再如有一位老师上《变色龙》这篇小说,讲到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时,设计了用脸谱来表现其人物“善变”的嘴脸,这一设计本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可是教师在实施这一环节的过程中,却大费周折,请学生上黑板画,画完之后又再评画得像不像,好不好,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引到了那几幅画上,完全忘记了这是一堂语文课。教师的任务应当着重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寻找人物的痕迹与特点,其他的手段只是辅助,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如我在教授散文《云南的歌会》时,没按照一般的做法,在课前播放一些经典的民歌音乐影视片如《阿诗玛》、《刘三姐》等创设情景,因为我认为这样会约束学生的想象,分散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注意力。而是从散文的角度出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想象山野中对歌的男女、着装富有民族特色的昆明乡下女子、林间赶马女孩等形象,领略云南歌会所特有的本色美,领悟作者追求和谐美好人生的感情。事实上,只有注重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注重作品的形象、语言、情感,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净化语文课堂,让其回归文学味,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关键。
二.从细节的省略中获得形象感染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都是先从欣赏细节开始的。学生不但要欣赏作者写出来的东西,还要从细节中想象作者省略了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从生活进入艺术的想象境界,才能更好地体验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了奥楚蔑洛夫穿大衣和脱大衣的细节,却省略了对天气变化的描写,这说明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与天气无关,既然如此,他为何还会有忽冷忽热的感觉,一会要穿大衣,一会又脱大衣呢?显然这是由于他内心的变化引起的。理解了这里的省略,学生就不难理解奥楚蔑洛夫这样做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慌和故作镇定了,而他那“变色龙”的形象也更加鲜明了。再如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里写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写了月光明净到透明如水,而竹柏的影子,清晰到如水中的藻荇,正由于作者把其中许多介于最亮与最暗的光和影之间的层次都大大地省略了,因此才能带给人月色是如此纯净而美好的感觉。
三.从赏析、品味到动态积累
对语言的品味,我认为应从朗读开始。“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话道出了反复朗读、揣摩,对于理解作品含义所起的作用。在朗读训练中,除了集体朗读外,我强调学生自由朗读,特别是体现个性化的朗读。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每节课都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对于作品中的一些精彩片段,甚至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当然,自由朗读不等于“放羊”,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读出形象、读出感受,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示范,如在教授《童趣》这篇课文时,在老师没有指导前,学生的朗读只停留在准确、流畅上,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读出文章的韵味与情趣,我在朗读节奏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经过老师的示范与点拨后,学生再读时就显得有感情、有情趣了。有的学生边读还边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有的学生还打起了节拍,一副自我陶醉的模样,真有些随景入情了。朗读,将静态的语言变成了动态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语感,更有助他们解读文本。在教学中,我不仅提倡朗读诗歌和抒情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我也注重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朗读教学。
要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只是多读还远远不够。要教会学生一些赏析语言的方法,否则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都只能停留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阶段,以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对于文中的这句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先用了这样的句式去分析:“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之情。”然后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用“这句话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 特点,表达 之情。”这样的句式分析其语言表达的妙处。经过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觉得赏析语言并不是一件很玄妙的事,纷纷从文中找出“‘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等精妙语言进行赏析。此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在于运用。”而我们初中教材所选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出自大家之手的经典作品,对语言的运用堪称典范。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互相讨论,这不仅及时满足了学生阅读之后产生的表达冲动,而且在积极交流中使学习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值。在教学中,我更注重的是一种动态的积累,要求学生学完一篇文章后,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仿写或选3到5个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一段话。例如,在学生学完了《云南的歌会》后,他们的周记和作文中就有了这样的语言:“最有意思的是萤火虫,时常在湖边的草丛中起飞,一面提着个亮闪闪的小灯笼,一面摇晃着交错起舞,向平静的湖中飞去,仿佛湖面是美丽的舞场。”(李嘉誉);“最有意思的是松鼠,经常从树丛中窜出来,一面欢快地叫喊着,一面盘旋攀树而上,似乎要一口气征服大树。”(谭鹏阳);“直到黄昏,太阳才像小姑娘一样涨红了脸,用极快速度下坠到山崖下,又扯来了几片红霞装扮自己,映得整个天空红彤彤”、“阳阳自小在海边长大,皮肤晒成了健康的古铜色,触目为波纹海浪,一对眸子亮亮的,一如那蔚蓝透明的海水。大海长养她且教育她。她可爱善良,温柔体贴,俨然一只温顺的小动物,从不伤人,从不发怒,从不忧烦。”(王玟君);“两道秀眉轻轻描在素净的额下,那是江南初春嫩绿的柳;太湖的波在那多情的双眸荡漾,不时泛起粼粼波光;南国的和风养得她肌肤温婉如玉,透出少女独有的风韵;樱桃小口微微上翘,露出一排整齐的小白牙。总爱穿一袭素衣和伙伴们在林中玩耍,为人清纯活泼,如林中自由自在的小白鸽一样,从不知忧愁,从不知邪恶与疾苦。”(王星)。学了《紫藤萝瀑布》之后,学生就有了这样的语言:“我仿佛看到叶子一片背着一片往上爬,当一阵风吹过,她们便嬉戏起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看来昨晚的暴风雨没有把它吹倒,反而使它变得更为坚强,这股擎天撼地的力量使我肃然起敬!”(庾源卿);“就是在秋天里,野菊开了;就是在百花凋零的时候,野菊笑了。我不禁纳罕,以致对之肃然起敬。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它看似软弱,实际很坚强。这是一种怎样的个性啊!我看着在秋风中昂然挺立的野菊和它们忍俊不禁的笑容,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了,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心情的舒畅。”(吴月斯)“在我记忆的长河上,点缀着一串串可爱的脚印,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经意间有的已变得模糊不清了,有的却还闪烁着稚气的光芒……”(傅绮霁)。(其中加点的字为课文中的词语)通过这样的积累训练,学生把作品的语言变成了自己鲜活的语言,并且还不断有创新,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充沛的情感,挖掘作品的内涵,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在阅读、讨论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胡明霞,刘红梅,教师,现居湖北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