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55

[ 覃发明 文选 ]   

古诗词鉴赏应做到七看

◇ 覃发明

  一般而言,由于时代距离、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古诗鉴赏对中学生而言有着比鉴赏现代文多得多的障碍和难度,但应该相信,只要有问题就不会没有出口。在这里,我想给中学生介绍一下古诗词鉴赏易用而十分有效的方法──“七看”。
  一.看标题
  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我们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或能了解写作技巧……
  1、把握大意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透过标题“览古”二字,我们可知该诗是怀古咏史诗。透过“越中”二字即可知道所咏的历史对象。至此,盛衰之感,讽喻之情就已跃然纸上了,再结合全诗,就不难把握该诗的情感——作者借过去的统治阶级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万世不竭,而最终归于幻灭来警醒世人,更是讽喻统制者了。
  2、感知情感
  如:陆游的《书愤》,一个愤字,情感已跃然纸上,再如 王勃的《别薛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从标题中的“别”、“送”等字就可以窥见作者流露出来的离情别意了。还如《闺怨》《芙蓉楼送辛渐》《春夜喜雨》等众多标题。只要有看标题这个意识,就可以很容易从抒情字眼里把握作品情感。
  3、了解写作技巧
  如贺知章的《咏柳》一诗,一看便知是咏物诗,从中可以推知该诗至少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再如王勃的《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从标题看是泳物诗,再结合全诗内容看,作者是托风这个物的特征来表现自己崇尚高尚的风格和勤奋的精神的志趣,其手法不外乎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象征等。而那些借景抒情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看便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再如王绩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从题目看,“望”就是观,“野”是处所,便可推知是借景抒情诗。其基本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看作者
  常言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同样的道理,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
  如读苏轼《赤壁怀古》一词,只有你了解他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以及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诗所表达的的豁达和豪迈。
  就创作流派而言,现实主义往往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浪漫主义:往往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词的流派又分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这些都会给我们的鉴赏引路。
  三.看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1、写景诗:往往有景有情,情景结合。鉴赏时,只要抓住景物及选用这些景物的目的,景和情的结合的方式等,其余就不难把握了。
  如:
  虞美人 梳楼(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缥缈景象,暗衬倚楼人万缕千丝的愁绪。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思乡之情油然而起。词人采用反衬手法,貌似红绿满眼的海棠,实际上却暗含有好花不常开的喟叹。
  2、咏怀诗:叙事抒怀,往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述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
  咏史诗:诗人往往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感怀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弄清了题材,往往就找到了鉴赏的北斗星。
  四.看意象
  意象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物象。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往往赋予了客观事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月饱含思念,柳代表惜别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让人感受到居易的快乐生活。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正是借助“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形象地抒发出内心的怅惘之情。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五.看抒情字眼
  有不少古诗词都选用具有明显抒情色彩的词从而流露出情感。阅读鉴赏时,只要找到这些词语,就可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了。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只要抓住诗中的“旧别情”和“愁”字就不难体会出边关军人的悲愁之所在了。
  六.看注释
  鉴赏古诗词时,有这样的规律,直接关系到理解文本和回答问题又可能给考生造成障碍的内容,往往会出示注释,这将给考生以极大的帮助和提示。如: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鉴赏该诗,如果不结合注释,一般只能理解到作者的孤独寂寞,但这远远不够,如果再结合注释,结合此时作者的遭遇,就不难深入地体会到作者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的愁苦了。
  七.看技巧
  技巧是作品的重要元素,当然也是鉴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
  绝句两首(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描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特点。同时,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面对如画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
  如上所述,你在欣赏古诗词时,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看标题,看作者,看题材,看意象,看注释,看抒情字眼,看看想想,步步为营,再难的诗恐怕也能化解。
  
  覃发明,教师,现居广东增城。

古诗词鉴赏应做到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