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61

[ 王梅青 文选 ]   

减负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增效措施

◇ 王梅青

  今年,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纷纷行动,就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但是,每个人都意识到减负并不等于不要教学质量,反而是强调“减负”的同时要能“增效”。那么在大力倡导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做到既“减负”又“增效”呢?
  一.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减负增效”
  抓好课堂教学,这是“减负增效”的根本。要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应多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应该在有限的45分钟内教学生学会足够的知识,教学生学会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好以下两点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制定有效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作用与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目标的认识与叙述上,还存在以下一些现象:
  1、对教学目标的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在虽然备课时制定了教学目标,但教学时并不是围绕着目标进行。
  2、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区分不清。在制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够具体、明确,往往把课程目标的内容定为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领会作品体现的科学精神”。
  3、制定教学目标时,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叙述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教学目标呢?
  1、制定教学目标要做到全面、适宜、具可测性。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三维目标。适宜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适宜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太多,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因此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制定在一节课内能完成的目标量。可测性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达到怎样的结果。同时在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教师可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教学目标的叙述要力求明确。教学目标的设定,知识的就是知识的,技能的就是技能的,不能含混不清。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另外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这类句式。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新课标下语文课改搞得轰轰烈烈,可能大多数教师还是新课程老教法,可能还是灌输式教学居多。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靠教师教出来讲出来,靠试题练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读出来写出来,靠学生实践体悟出来的。只有通过自身实践感悟,才能有效地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能力习惯,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所以,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师道尊严为民主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二.在作业布置上体现“减负增效”
  语文课外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内知识的向外扩展。他有助于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及培养技能技巧,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减负增效”在作业上的体现并不是简单的少留作业,而是要思考改革作业的内容与形式。
  但是,在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课外作业的改革人们却很少去探讨。因此,传统的语文课外作业形式仍占一定的主导地位,因而也制约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快速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
  那么如何改革语文课外作业,达到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呢?
  (一)讲究课外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就顿然起劲,跃跃欲试。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就可布置有关“春”的课外作业。如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谜语、谚语、俗语、诗歌、文章等,经过加工和改造,编成小报来描绘春天。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赏春景,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并把这春景、春趣、春情、春乐或拍成照片,或摄成录象。这样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丰富了“春”的语言,体验了“春”的魅力,陶冶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也培养了鉴赏、想象、创造等能力。
  (二)追求课外作业的思考性
  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忌讳简单的机械的操作,这种缺乏一定挑战性的作业学生只会应付了事,反而达不到预定的目的。如果设计作业时能够创设思考的环境、要素,注重思考的价值,让学生产生新颖的思维结果,学生则会投入较大的兴趣。新颖性程度越高,思维的创造性越强。要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一步步探求、紧追不舍探究的课外作业,诱发学生思考、联想、幻想,多路思维分路达成,获取真知和新知。
  (三)注意课外作业的客观性
  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量力行之。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知识的层次结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几种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如教学《出师表》,对中等以下的学生只提出背诵5—8段的要求;对中等学生提出背诵要求以外,布置用“开张圣听”、“三顾茅庐”等四字成语写话;对优等生另加“从诸葛亮‘临表涕零’说起”一题,让这类学生加深理解与深化课文内容,升华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其次,作业的设计要难易适度。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找准最近发展区,提出恰当的要求和尺度,不人为拔高或降低。
  三.在练习评讲上体现“减负增效”
  练习评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讲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归纳复习,巩固知识。二、能够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三、能使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率。然而由于“减负”许多老师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评讲练习,不讲又不放心,于是就采用速战速决的策略。具体表现有:一、核对答案,略去“所以然”。二、就题论题,忽视了对知识的归纳与延伸。三、“满堂灌”,机械重复答题过程。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益处不大。
  科学有效的练习评讲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要求练习评讲要及时。学生对刚作的答案记忆深刻,判断思维过程历历在目,这时若趁热打铁,能使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回顾,评讲内容记忆得牢。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极有帮助。如果违背这条原则,不能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就会使学生的错误与偏差得不到及时纠正,也难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评讲练习中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突出重点。对有代表性、普遍性问题要重点讲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教师在评讲前的练习分析中做过细工作,对学生的普遍错误及产生原因细加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点将在后面详细论述)。
  3、有利于培养能力的原则。练习评讲必须要有利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练习评讲不能只注重答案的核对,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解题指导,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尽可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评讲练习时不能“满堂灌”、“一言堂”,要巧妙点拨,精心设问。切不可包办了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归纳。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能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疲劳,把评讲课上得生动活泼。
  5、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评讲课的落脚点。评讲练习是查漏补缺,巩固复现所学知识的大好时机。教师在评讲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联系课本,结合试题对学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深化,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率和运用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练习评讲时间有限,把握好以上几点原则,也许我们的练习评讲课会更有实效。
  落实教学常规,追求有实效的教学应当成为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但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王梅青,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减负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增效措施